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十六载坚守 三百堂党课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0

11月7日上午,在芮城县城北郊的县直离退休干部党委第五党支部党员活动室里,40余名离退休党员坐得满满当当,聆听76岁的党支部书记王效宽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王效宽是芮城县大王镇小阳村人,退休16年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结合发展实际,讲授310堂党课,听众达2.5万余人,被运城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理论宣讲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效宽的党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诠释党中央的富民政策,解读农村发展的焦点问题——

宣讲藏粮于民

把粮食安全种进百姓心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一方面要讲原文,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理解。王效宽从群众最熟悉的话题讲起——

“过去少粮时,家无过夜之粮;现在粮多了,仍然家无过夜之粮。”

“芮城县灌溉方便,全县70%以上的粮田都是水浇地。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水源——黄河也曾断流,而且不止一次。”

台上,王效宽神情严肃;台下,党员一片沉思。

确实如此,国内承平已久,一些村民外出务工挣了“大钱”,忘掉了战争,忘掉了饥饿,种地不认真,撂荒了一些好地。他们不知道,1960年我国闹过粮荒,世界上也曾多次停止粮食贸易。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2年聚焦‘三农’问题,这一传统,凸显了‘三农’在国家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等新模式,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讲到这里,王效宽神采飞扬。

多年来,关于粮食安全,他讲了许多次,格言警句信手拈来。受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中藏粮、在村馍铺藏粮,把宝贵的粮食留在农村基层。而这,也完全符合党和国家藏粮于民的政策。

芮城县学张乡水峪村村委会原主任林当存听了王效宽的党课感慨道:“咱农民祖祖辈辈靠的是种地打粮,粮食是咱们的命根子、饭碗子,千万不敢有半点闪失。”

聚焦乡村振兴

为乡亲们谋划致富良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王效宽认为,手中有粮,能够心中不慌;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振兴乡村。

运城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的传统农业大市。推进乡村振兴,是王效宽党课中不变的话题。

“你讲得这么好,为什么农民收入还这么低?”有一次讲课时,台下一个农民不客气地发问。

“产业升级是乡村升级的关键。我来你们村的一路上,看到地里就没有种下啥值钱的东西。苹果有,但品种不优、价格不高;芝麻和豆子有,但产量不高。你们说,只凭这些,一家一户的收入怎么上得去呢?”王效宽的答复让台下的村民集体沉默。

接着,王效宽抛出他心中的改进方案——

一要做到党建统领。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选出干事的干部、为民的干部,要提高干部的素质,让德高望重的干部领着大伙干。二要推动产业振兴。要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多种值钱的东西。

一定程度上,王效宽的党课,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通过党课推动阳城镇多个村发展特色枣业,我整整备课3天,查找全国枣业发展的前景,并同技术人员深入枣园和枣农家中调研,充实党课内容。近3年来,阳城镇村民纷纷改造老树、改良新树,还延伸枣业,全镇发展了枣酒、枣醋、枣糖等6个枣产品加工企业,枣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王效宽对此很自豪,“小阳村、江口村、马窑村……许多我讲过党课的村庄,产业结构都有欣喜的变化。”

今天,怀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王效宽仍然不辞劳苦地忙碌着。

致力改善环境

以书香绿意涵养和美乡村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要点。

在芮城这个山区县,宜居宜业的前提是先修路。

过去,芮城县沟壑纵横、交通不便。风陵渡镇王辽村是芮城县西边的一个村,地处中条山中,每到丰收时节,农作物往往因交通不便运不出来,村民叫苦连天。

现在,3条东西大通道横贯芮城大地,成为山区群众脱贫的致富路,也成为外地游客游览芮城全域风景的旅游路。王效宽多次到王辽村讲党课,亲眼看到村内交通条件的变化,这成了他下一堂党课活生生的例子。

能为家乡软环境的改善做什么事?王效宽想到了读书和种树。

为了倡导村民多读书、读好书,多年来,他自筹资金10万余元,在村里创办了藏书颇丰的农民书屋,免费借给附近村民农闲时节阅读。在他的家里,除了睡觉的床和客厅的一张桌子,其他地方都摆满了书。

种树,是王效宽另一个爱好。记者在小阳村看到,挺拔的松柏在山坡上随处可见。这都是王效宽每年带着全家人一棵棵种下的,他身体力行治理水土流失、美化乡村、拉动旅游,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十多年来,我自费在村里栽了近2000棵树。今后,我计划栽10000棵树,捐10000元党费,向群众赠10000本书。”这是王效宽崭新的誓言。

退休16年来,王效宽在讲党课的同时,自费向授课当地群众赠送320余面党旗、国旗,300余枚党员徽章,400余本共产党章程。他说:“作为拥有38年党务工作经验的老党员,只要我能爬得起来,就会一直讲党课,努力让群众受到初心的鼓舞、政治的鞭策、党性的洗礼,为新时代帮个忙,为共产党助个力,为高质量发展添把劲。”他做到了。

(本报记者 苏黎原 余 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