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一个关于合作社传承的“新农人”故事——

“95后”姑娘返乡学技当“农机手”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5

田间劳作

10月下旬,连绵阴雨过后,垣曲县迎来了久违的晴天。在古城镇古城村的连片玉米地里,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垄间穿梭往复,全力抢收成熟的玉米。休息间隙,农机手鲁小山耐心向两个女儿讲解收割机的操作要领。秋风轻拂的田间,这样的画面格外动人。

这不仅是秋收的生动缩影,更是一个家庭、一个合作社关于传承与希望的温暖故事。从2014年牵头成立合作社以来,鲁小山深耕田间10余载,“95后”大女儿和“00后”二女儿也相继返乡投身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乡村就业的别样答卷。

姑娘返乡学农机

“爸爸以前开大车各地跑,妈妈出车祸后身体不好,家里实在离不开人。”鲁小山的大女儿鲁鑫鑫回忆。2014年,为了照顾家人,鲁小山放弃长途货运,回乡牵头成立了垣曲县晨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此扎根田间。

学习农机

随着合作社规模逐年扩大,鲁小山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他既要忙田里的农活,又要负责铲车、拖拉机、收割机等多台农机的日常使用与维护,常常忙得抽不开身。2019年,再三考虑后,他给在外工作的大女儿发出了回乡“邀请”。

“毕业后我在外地工作,爸爸当时只跟我说了一句话——‘人手不够,要不回来帮忙?’”面对父亲的询问,鲁鑫鑫几乎没有犹豫,做出了返乡的决定。

刚回来时,鲁鑫鑫这个农机“小白”从最基础的检修学起:换机油、拧螺丝、检查刀片……在父亲和合作社前辈的耐心指导下,她慢慢摸清了各类农机的“脾气秉性”。

鲁鑫鑫本身有机动车驾驶证,操作农机并不难,但实际作业时格外考验操作者的手眼协调与专注力。她说:“地里石头多,开收割机得时刻盯着,及时避开障碍物,一旦卡住,可能一整天的活儿都要耽误。”

妹妹鲁文鑫今年毕业后回乡,一边备战考研,一边在合作社帮忙。“爸爸会因材施教,经常鼓励我们大胆操作。”鲁文鑫说,农机操作有一定技术门槛,耕地要匀速、收割忌过快,正是父亲的耐心指导,让她们在田间快速成长。

愿望是当“新农人”

“现在农业科技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年轻人来注入活力。年轻人回乡发展也不错。但得学好相关技能,毕竟‘技多不压身’。”在鲁小山的支持下,今年9月,姐妹俩报名参加了垣曲县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机手技能提升专题培训。50余名学员中,她们是仅有的两名女性。

悉心教导

“这次培训以实操为主,除了常见的收割机、拖拉机,我还学会了无人机操作方法,收获特别大。”鲁鑫鑫说,通过15天的系统学习,她对现代农业设备的操作有了更专业的认知。今年农忙时节,地里经常能看到父女3人并肩劳作的身影。父亲手把手教,女儿们认真学,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合作社已经发展了40多户,我承包的1000多亩地里还种着玉米、小麦、药材、芝麻等,实在忙不过来。明年打算在地里装一套智能化灌溉设备,合作社的担子就准备交给大女儿。”谈及未来发展,鲁小山规划清晰,“如果二女儿选择就业,就让她在农业领域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不错,自由又踏实,肯干就有收入。”

目前,鲁鑫鑫尚未考取农机驾驶证,仍以“副手”身份在合作社打理各项事务,暂不参与田间实际作业。但她已主动报名参加收割机驾驶证考试,正积极从“学习者”向“掌舵者”转变。她的愿望简单而坚定:“我想努力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新农人’,把合作社越办越好,让这份田间事业在我手里继续发光发热。”

□记者 陶登肖 郝丽莎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