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突出位置。这一战略部署如战鼓催征,迅速传遍神州沃野,在广大农民和基层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宏伟蓝图化为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在河津市柴家镇下牛村,党的战略部署正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槐米烘干产业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下牛村是远近闻名的槐米种植示范村,全村种植优质槐米1000余亩,年产量达150吨。每年7月初是槐米采摘黄金期,却也正值多雨季节。过去,村民依赖自然晾晒,常因阴雨导致槐米发霉、变色,辛苦一年的收成难以保障。如今,一座现代化烘干厂房的建设,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为破解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下牛村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万元,自筹10余万元启动项目建设。总投资60余万元的槐米烘干产业化项目,不仅建设标准化烘干厂房,还将配套槐米价格监测信息中心,通过“烘干+信息”双轮驱动,实现槐米种植从“埋头种地”向“抬头看市”的关键转变。
“项目计划年底完工,明年槐米丰收时就能投入使用。”在施工现场,村委委员介绍,新厂房建成后将集烘干加工、价格监测、客商接待于一体,不仅能集中加工本村及周边槐米,淡季还可租赁使用,提高设施利用率。未来,还将研发槐米茶、饮料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这项产业化建设,将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带动村民年增效益150万元以上,并创造数十个“家门口”就业岗位。一粒小小的槐米,正在经历从“晒出来”到“烘出来”,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华丽转身。随着产业化项目的落地,下牛村的槐米将告别“看天吃饭”,走上由“绿”到“金”的致富之路。
党的战略部署不仅是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也是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下牛村的槐米项目正是这一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政策引领、资金助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基层干群在行动中体会到信心与力量,也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一片沃土上逐步铺展开来。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