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0
金秋时节,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夏县两处文化地标——夏都文物文创文化展厅与城市会客厅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活的展示形式,成为八方游客争相打卡的“文旅新热点”,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千年文明脉络,尽享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生命力的文化盛宴。
夏县,从西阴遗址出土的半粒蚕茧印证中国最早的蚕桑文明,到东晋“书圣之师”卫夫人的书法遗存影响后世千年,从司马光故里的人文底蕴,到遍布县域的夏墟遗迹,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数千年的文明印记。双节期间,夏县精心打造的夏都文物文创文化展厅与城市会客厅将这些散落的文化瑰宝集中呈现,为游客打开了一扇读懂夏县历史、感知夏县发展的“文化之窗”。
走进夏都体育中心二楼的夏都文物文创文化展,“解码夏都文明,传承文化根脉”的主题格外醒目。展厅划分夏墟文明区、卫夫人书法区、蚕桑文化区、非遗展示区、文创产品区、互动体验区六大板块,400余件展品跨越数千年时光,生动勾勒出夏县的文化脉络。在夏墟文明区,一件件带着斑驳痕迹的陶鼎、石斧整齐陈列。“这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杯,器壁薄如蛋壳,足见当时制陶技艺已达到极高水平,是夏县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讲解员正在向游客讲述着这些文物从夏墟遗址出土的故事。
卫夫人书法区前,不少书法爱好者驻足凝视。展柜内,卫夫人《笔阵图》拓本字迹清秀挺拔,旁边陈列的临摹作品、书法工具,让游客直观感受“书圣王羲之之师”的笔墨韵味。游客冯青仙说,“早就听说夏县是卫夫人故里,这次终于能近距离欣赏她的书法遗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的不虚此行!”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属蚕桑文化区。一尊造型逼真的石雕蚕蛹静静躺在展柜中,这尊出土于西阴遗址附近的文物,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印证了夏县作为中国蚕桑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地位。“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多‘宝贝’!这些展品不仅好看,还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家乡的历史有多深厚,以后我要多带亲戚朋友来看看。”夏县本地女孩冯柯溶拉着母亲的手,眼神里满是自豪,“以前在课本里学过夏县的历史,今天看到实物,感觉历史就活起来了。”
如果说文物文创文化展厅是“回望历史”的窗口,那么位于夏都体育中心三楼的城市会客厅,则是“读懂当下、展望未来”的平台。这座集会议、展览、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以“夏都新貌,活力之城”为主题,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大型全域沙盘等形式,全方位呈现夏县的优质资源与发展成果。
展厅中央,一座按1∶500比例制作的夏县全域沙盘格外醒目。沙盘上,老城区的古街古巷、新城区的现代化小区、司马光祠、瑶台山等景区,以及万亩樱桃园、设施农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区清晰可见。游客只需轻点沙盘旁的互动屏幕,就能查看各个区域的详细介绍,甚至能通过3D影像“云游览”重点景区。
“这是我第一次来夏县,本来还在纠结去哪玩,看完沙盘心里就有谱了!”小游客曹雨喆拿着手机,对着沙盘里的司马光祠拍照记录。他告诉记者,通过展厅里的优质资源介绍,不仅了解到夏县的历史文化,还知道这里的特色水果正值丰收季,“接下来我打算先去司马光祠感受人文气息,再去果园体验采摘,这样的旅行才够充实。”
值得一提的是,夏都文物文创文化展厅与城市会客厅均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场馆工作人员介绍,免费开放不仅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也间接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景区的消费。“很多游客参观完场馆后,会去县城的老字号餐馆品尝羊肉泡馍、油糕等特色美食,再前往周边景区游览,形成了‘文化打卡+实地体验’的旅游新模式。”
双节期间的夏县文化场馆,早已超越“展览空间”的单一属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在这里,古老的文物与现代科技相遇,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生活交融,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懂这座千年古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随着文化、商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夏县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将千年文明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华夏第一都”的文化魅力绽放新光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