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薪火接续,千年农耕文明绽放新荣光

——第四届后稷论坛助力稷山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6

溯源农耕文化

作答赓续文明的时代之问


稷山是后稷故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4500年前,农祖后稷在此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讲到“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这是对稷山作为后稷故里的“一锤定音”,更是激励后稷儿女薪火相传、迈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2021年至2023年,稷山县先后在北京、太原、西安成功举办三届后稷论坛,奏响弘扬传承后稷农耕文化的时代强音。第四届后稷论坛回归后稷故里,追本溯源再出发。

论坛开幕式上,情景剧《稷王天问》以艺术化形式搭建起时空桥梁,“后稷”穿越千年,凝视万亩枣园,抛出现代农业升维的三道核心命题——科技、品牌与模式,引出“越千年·启新程: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的论坛主题,将现场观众带入对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思考。

稷王之问,稷山用鲜活实践作答。稷山县委书记、县长王润在致辞中说,近年来,稷山县以传承农耕文明为使命,持续擦亮“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金字招牌。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代种枣的枣农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文化钱”,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收益”的转化。

论坛现场,系列文化赋能成果的发布,更让人们看到了后稷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自信绽放。

好枣如何卖好价?现场发布的“千年板枣”高端新品“赤玉丹”给出答案!该系列产品选自板枣核心产区陶梁村,从1.75万余棵千年古树中精选1000棵年份在1500年以上的优质板枣古树作为供应树,一棵树每年精选50颗至100颗特优级板枣,每颗重15克以上,可谓万里挑一。同时,古树拥有“私人管家”,全程施农家肥。“赤玉丹”在白露前由人工采摘,采用古法自然阴干56天,每一盒“赤玉丹”都有专属溯源二维码。由此,优质板枣实现了“论颗卖”的价值跃升。

好枣也有“代言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枣啾啾”惊艳亮相,把千年贡枣变成可拥抱的文化符号,让后稷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它以稷山板枣为设计原型,红色款象征成熟热情,绿色款代表健康活力,圆润体态呼应枣果饱满特质,不仅暗含“枝枝脉脉、生生不息”的文化寓意,更以“枣想遇见你”的情感共鸣拉近与现代消费者的距离。

稷山板枣古树年份鉴定成果发布,更为农耕文明提供了科学注脚。经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模型鉴定,园内胸径86厘米至102厘米的枣树树龄可达1000年,胸径94厘米至112厘米的枣树树龄达1500年。这一结论,不仅印证了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中国最大千年古枣树群”的独特地位,更让1.75万余棵千年古枣树成为连接古今的“活文物”。

开幕式现场,可爱的孩子们带来了舞蹈《快乐小板枣》。她们装扮成“枣啾啾”造型,如同一个个灵动的枣精灵,在舞台上欢快地跳跃、旋转。那活泼的身影、灿烂的笑容,仿佛是后稷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绚烂花朵。

落地务实成果

作答转型升级的产业之问

稷山位于汾河河谷,独特的土质、光照条件是稷山板枣格外甜香的天然秘诀。千百年来,当地枣农优选板枣品种进行嫁接繁殖,保证了品种的纯正和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

作为稷山人的“铁杆粮食”,目前稷山板枣全县栽植面积15.3万亩,涵盖48个村,8万枣农从事着板枣种植管理。为了做大做强这一主导产业,稷山县在推动板枣“论颗卖”实践中多措并举、倾心尽力。

论坛上,稷山板枣等级质量标准认定成果、成分检测成果先后发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代表详细介绍板枣等级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与意义、依据与过程、质量核心指标,据此将板枣分为特优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明确特优级单粒果重、特级每千克果数,为市场定价、品质管控提供清晰依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专家从板枣成分检测、功能研究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从科学维度揭示了稷山板枣的独特价值,为板枣“论颗卖”的高价值定位提供了权威背书。

“有了这些质量标准和科学检测成果,我们枣农种枣、卖枣更有底气,消费者也能买得放心!”枣农代表阴稳学道出了标准化建设对板枣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毋庸置疑,推动板枣产业标准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论坛期间,“山西稷山枣科技小院”作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的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之一现场揭牌,为该县服务板枣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平台;山西省商标品牌标准化建设促进会会长孙跃进作“打造农业区域品牌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主题发言,为稷山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言献策。

其间,新华·稷山鸡蛋价格指数年度运行成果发布,通过监测鸡蛋价格、品质、供应量等数据,为稷山蛋鸡养殖、鸡蛋销售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助力“稷山鸡蛋”打响全国品牌;稷山牡丹产业布局规划、科技赋能农科新品等相继发布,彰显了稷山特色农业产业的创新力与标准化发展决心。

汇聚各方智慧

作答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之问

“要让后稷精神转化为‘强工兴产’的精神动力,让文化IP成为产业升级的‘金字招牌’。”稷山县委副书记王德谋在专家研讨会致辞中的期待,在当天的专题研讨环节得到充分应答。

研讨中,7位来自农业、文化、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一场“思想盛宴”为稷山农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刘志杰以“从文化基因到产业密码”为题,为稷山指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之间互促共进的融合发展方向;省林草局原局长张云龙围绕“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美丽稷山”主题,为稷山拓宽绿色转型与品牌赋能思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金文成就“发展土特产,促进共同富裕”所作的系统阐述,坚定了稷山持续夯实产业富民基础的信心决心……

围绕“文明溯源与时代应答”“科技破壁与产业升维”“市场重塑与价值实现”三大维度,与会嘉宾和专家贡献了诸多前瞻思考与可行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后稷文化从“文化遗产”向“经济资产”转化的逻辑与路径,确立了“文化+科技+产业”三元融合模式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意义;界定了“农科品”的核心技术特征与标准体系,梳理出育种、深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前沿技术应用路径,并提出以“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机制破解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精准识别大健康背景下的消费需求,规划了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了能够兼顾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的可持续价值链。

本届论坛发布的成果明确四大发展方向:坚守文化根脉,持续开展后稷农耕文化多学科研究,打造全国农耕文化标杆;聚力科技突破,加快生物技术、数字农业等前沿科技应用,完善“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服务平台;重塑市场生态,加强特优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开放合作,持续建强后稷论坛平台,推广“文化赋能、科技驱动”的稷山经验。

前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智慧的引领、创新的突破。本届论坛不仅是思想碰撞的“高端对话场”,更成为凝聚共识、促成合作的“实干支点”。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复兴的重要支撑。”王润表示,当前稷山正处在“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关键时期,该县将把论坛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切实把发布的各项成果、汇聚的各方智慧,运用到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的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把“从农耕文明到农科未来”的愿景变为现实。同时,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持续办好后稷论坛,推动论坛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影响,使其真正成为稷山的品牌名片、运城的开放窗口、山西的交流平台,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展示载体与创新策源平台。


文/本报记者 付 炎  图/特约摄影 栗卢建 史云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