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5
9月24日,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在运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关公文化的历史发展、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深入研讨,为未来关公文化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与思想启迪。
本报记者 闫 鑫 摄
本报讯(记者 郭 华)9月24日,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在运城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原专职副主席修福金出席并致辞。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王石作总结讲话。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民革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陈继光,运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安雅文出席会议。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主席陈钢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晔出席并致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运城市委会主委刘国义出席。
此次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办,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协办,运城中华文化促进会、运城学院、民革运城市委会、关公文化研究院承办。
修福金在致辞中指出,关公不仅是运城的关公、中国的关公,更是世界的关公。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受到了全球华人的普遍尊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运城要继续加大对关公文化旅游节的投入与创新力度,把关公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盛会。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影响力十足,已成为高规格、深影响、多渠道的关公文化研讨平台,希望继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关公文化深入探讨,深度挖掘关公忠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弘扬关公文化与民族精神注入新动能、贡献新智慧。
王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是运城第七次举行全国性关公文化主题讲论会,对推动关公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参会的专家学者不断探索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框架,探究关公文化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根本原因,为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理论研究贡献力量。继续挖掘关公文化,发挥学术优势,集思广益、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共同推动关公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赵晔在致辞中指出,关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关公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记忆。近年来,运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塑旅、以文化人,统筹做好关公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宣传普及、传播交流等工作,全面叫响关公文化金字招牌。运城将继续加强关公文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关公“忠、义、仁、勇”文化内涵,构建更加全面的关公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运城成为研究阐释关公文化的新高地。持续推动关公文化创新发展,以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为契机,持续开发文艺精品、实景演艺和文创产品,让关公文化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不断深化关公文化交流互鉴,依托“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等活动,推动关公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讲论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作题为《关公信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符号》主旨报告;三峡学院教授王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帅分别作专题评议发言;山西大学教授张世满、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合作导师张卓洲分别作交流发言。举行了《运城简史》的首发仪式。《运城简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运城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实施编撰,分为13章共计32万字。会议现场发布2025年关公文化研究成果《关公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论文集》。据悉,今年共征集关公文化论文108篇,比去年增加23%,呈逐年递增状态,经过专家审核,评选出66篇高质量论文收入论文集。论文内容涉及关公文化的方方面面,投稿区域涉及全国14个省(区、市)。
中华文化促进会、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相关领导和专家,论文作者代表,运城学院,关公文化研究院,运城中华文化促进会,宣传文化系统人员及运城地域文化学者等200余人参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