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

陕州之“陕”:三张名片承载千年文脉

来源:三门峡日报时间:2025-09-16

 陕州之“陕”,承载着从周召分陕到新时代奋进的千年印记。它既是地理分界的标识,也是山河形胜的写照,更凝聚着夹缝中求突破的精神内核。近期,陕州区委党史方志研究室对陕州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进行挖掘梳理,提炼出分界之“陕”、地理之“陕”、精神之“陕”三张名片,展现陕州历史底蕴与时代新貌。

陕县,始置于公元前390年。2016年1月,撤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溯源“陕”字,清代《直隶陕州志》记载:“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名陕”,形象道出了这片土地群山环绕的地形特征。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陕州以西为“陕西”,这也是陕西省名称的由来。

 历经千年沧桑,“陕州”早已超越单纯的地名意义,逐渐淬炼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标识。“陕”字犹如深嵌大地的精神界石,标识着文化的分野,律动着山河的脉搏,更昭示着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求突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承载着自周召分陕到新时代开拓奋进的千年印记与精神回响。

一、分界之“陕”:

 周召分陕 甘棠遗爱

《春秋公羊传》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此处“陕”即今日陕州陕原。它远超行政界线,犹如一道无形的文明分水岭,形成西周初期东西共治、责任担当的治理格局。

召公姬奭,以其仁德垂范后世。《史记》称其常巡行乡邑,于甘棠树下决狱理政,“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这株普通的甘棠树,因荫蔽贤德、见证公正,从此成为召公勤政爱民、清廉仁厚的象征。

今日陕州,深谙“甘棠遗爱”治理精髓,创新推出“甘棠议事”机制,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古老智慧。千年甘棠,荫蔽的更是“以民为本”的精神传承,使其在“分陕”故地舒展新枝,焕发化解纷争、促进和谐的智慧光芒,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基石。

二、地理之“陕”:

山河形胜 时代担当


《说文解字》释义:“陕,隘也。”点明“陕”字本义指两山夹峙、地势险要的关隘通道,揭示了其作为地理枢纽的天然禀赋——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南依巍巍崤山,北临滔滔黄河,是唐皇李世民口中的“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的战略要地。

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了陕州非凡价值与禀赋。处在仰韶文化鼎盛时期的庙底沟文化,是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穿境而过的崤函古道,自秦汉始即为帝国命脉,车马络绎,兵戈频仍,承载了无数王朝兴衰;诗圣杜甫途经于此,吟就《石壕吏》,千古绝唱;奔涌东去的黄河在此勾勒雄浑“几”字弯,崤山与黄土高原相间,形成独特地貌,蕴藏着黄金、铝矿、煤炭、石灰石等丰富矿产资源及地热温泉。

近年来,陕州区依托深厚历史文化与优质温泉资源,突出陕州地坑院文化和温泉特色,建成陕州地坑院景区和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充分挖掘乡村潜力,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探索“一村一品、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的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新路,打造了现代文旅康养全产业链条“陕州样板”。

三、精神之“陕”:

夹缝求索 生生不息

陕州山河夹峙、地势逼仄,不仅塑造其“陕”之形,更淬炼出“夹缝求生存,逆境求突破”的坚韧地域精神。崤函古道的车辙印迹中,流淌着先民们劈山开路的辛勤汗水;黄河漕运的古栈道上,挺立着纤夫们奋力前行的不屈身姿;神奇的地坑窑院,蕴藏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这种在夹缝中寻求生机的精神特质,并未止步于历史的荣光,而是深深融入陕州人的血脉之中。

古时,“禅宗始祖”达摩,在熊耳山下定林寺(空相寺)打坐念经、弘扬佛法,直至圆寂于此;“绝世才女”上官婉儿,诗歌创作继承其祖父上官仪“上官体”之遗风,对仗工整,遣词华丽,对唐初诗律产生深远影响;“三朝名相”姚崇,为政兴利除弊,整顿吏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坚实基础;“抗金名将”李彦仙,忠勇抗金、严正肃穆,坚守陕州孤城,最终选择死战到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军阀、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陕州人民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陕州农民的枪会运动名噪一时,令反动军阀和土匪恶霸闻风丧胆;观音堂火车站工人积极参加陇海铁路大罢工,点燃了陕州大地的红色火种;当日寇入侵,陕州大地到处燃起抗日烽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陕州人民踊跃支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历经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全境解放;陇海铁路八号桥的壮丽丰碑,铸就了感召后世的杨连弟“登高精神”。

20世纪50年代,陕州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以赴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万余人舍家搬迁,贡献巨大;20世纪90年代初,果断决策建设新县城,为陕州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016年以来,陕州抢抓撤县设区、与三门峡主城区融合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实施城市提升、城市带动、以城带乡、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2024年,陕州区旗帜鲜明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兴产业、促发展、惠民生……

陕州之“陕”,既是地理坐标上的雄关隘口,更是精神版图中巍然矗立的永恒界石。它始于周召分陕那道划开地理与责任的古老界线,承载甘棠遗爱的德政理想;显于山河形胜的丰厚馈赠,在崤函古道与黄河臂弯中孕育,于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最终凝结为这片土地与人民血脉中深植的精神基因——一种于夹缝中永不屈服、于困境中寻路突破的磅礴生命力。陕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在这“陕”字的深刻书写中,以其不息的山河脉动与深沉的历史智慧,成为启迪陕州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

贾忠杰 薛爱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