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垣曲县历山村: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1

  曾经,这里山路崎岖,村民回家要蹚水过河;

产业单一,靠天吃饭,年景不好常常产业歉收;

  地处偏远,对外交流困难重重,更别提整村亮化;

……

如今,走进垣曲县历山镇历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路、全新的民生设施,以及蓬勃发展的产业,这里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

党建引领,让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样,这也是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驻历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当地村“两委”党员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党建引领带动下的产业新貌

“村子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是历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虎关初见记者时说的一句话。“当然,这也是我们支部班子团结一致的目标。”通过他的补充,记者窥探出历山村的转变“源动力”。

历山村地处山区腹地,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药材采集和外出务工。“过去村里有些农户种植山货和粮食,但产量较低、品质一般,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导致价格上不去。”张虎关回忆。转折始于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面临“人口少、人心散”的治理难题。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驻历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将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并通过补强党总支班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吸收年轻党员等举措,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村子要发展,党员得带头,支部得给力。”张虎关告诉记者,几年间,他们多次组织村“两委”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在积极对接产业帮扶项目的同时,寻找客商拓宽销售渠道,与村民签订价格保护协议,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为改善历山村的落后面貌,张虎关团结村“两委”,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希望依托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独特的生态资源、气候条件、优质资源,建立历山村猴头菇、木耳种植基地。

2024年,历山村建成猴头菇、木耳种植基地,申请资金40余万元,投放菌棒3.5万棒,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并且,在山西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攻克了野生猴头菇人工驯化技术,采用“椴木基质+仿野生环境”的方式,每棒年产鲜菇0.5公斤,每棚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生产出的头茬鲜菇,市场价超30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该基地还提供20余个岗位,吸纳本地村民参与采收、分拣。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头发展土蜂养殖、娃娃鱼养殖等特色项目。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技术,邀请专家授课,示范户先行先试,手把手带动村民。如今,历山村的产业逐渐成体系,群众增收渠道多元化。

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也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主题党日、组织生活,锤炼出一支能吃苦、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如今,党员干部带头讲党课、参与村务、服务群众。老党员赵利民说:“有了家的感觉。”村民也积极为村子发展出主意,基层治理氛围焕然一新。

采访期间,最让记者感慨的变化就是——无论是在产业一线的菌棚里,还是在传统农业的养殖场,历山村村“两委”始终冲锋在前,把党旗插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优美风光和民俗文化,历山村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历山村乡村旅游专项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党员赵海滨带头改造闲置农房,打造乡土民宿;村民组建旅游服务小组,接受培训。如今,全村有26家农家乐,旅游旺季创造100多个岗位,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扎根群众坚守过的家园守护

几年前,垣曲县遭遇强降雨,历山村也同样面临山洪泥石流威胁。

接到预警后,张虎关带着工作队连夜组织村“两委”通过微信群、广播发布信息,带领党员干部转移101户、280人,实现“零伤亡”。

暴雨中,泥石流冲进村民房屋。张虎关身先士卒,亲自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电闪雷鸣中踉跄将其送往安全区域。此次洪涝灾害导致数户农房墙体坍塌,多户房屋进水,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和牛羊、土蜂养殖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村内便民桥被冲毁,道路中断。

一场泥石流的大考,也让张虎关在他下一步的工作中,启动了新一轮的挑战——积极争取资金,重建道路、桥梁,修筑护村坝,提升防洪能力。

有部分村民的房屋紧挨着河道,出行得摸着石头蹚水过河;山地地质构造复杂,易诱发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何修建护村坝也是难题;村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也需要同时兼顾……

翻开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驻历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张虎关本人的工作日志,上面记录的一项项关于民生的具体问题,也同步成为当时历山村的集体工作目标。

为切实改善民生,历山村村“两委”时刻牢记村民的迫切需求,在张虎关的牵头下,多方申请协调资金,根据村民实际需求架起了漫水桥、铺上了水泥路。同时,还修建了护村坝,大大增强了周边居民的防洪防灾能力,保障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让张虎关印象最深的,还有那次极端冰雪天气下导致全县大面积停电后的应急处理。

那年冬天,受极端降雪天气和冻雨影响,垣曲县4条高压输电线路中有3条出现覆冰故障,导致全县范围停电。历山村地处偏远、海拔较高,低温严寒使通往历山的山路冰雪覆盖,上山极度危险。村内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缺乏御寒物资,面临冻伤及健康威胁。

“‘到户到人’,不仅仅是我的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全体的责任。”提及那次应对,张虎关回忆,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工作队和全体党员干部立即奔赴第一线,一次次往返在冰冻的山路上,与时间赛跑,为村民发放棉衣、棉被褥、手电筒等应急物资,在民生服务及风险管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山村位置偏僻、道路崎岖,夜间出行困难重重,村民对路灯的需求十分迫切。看到别的村子都安装了路灯,村民满心羡慕。

然而,由于历山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能否安装路灯存在一定争议,导致公路配套设施路灯未能及时安装。为此,张虎关多次前往上级部门争取特殊情况申请,积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历山村实现了全村亮化,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了村民出行路,更照进了村民的心。

  走进历山村,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如今,路灯照亮了夜归人的脚步,大棚里菇香扑鼻,民宿中顾客盈门。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一双双忙碌的手——党支部书记的手上布满血泡,驻村干部的手被磨出老茧,党员的手正牵着群众奋力向前。

历山村的蝶变,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党旗高高飘扬,基层治理才有方向;只有党建引领坚如磐石,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记者 刘凯华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