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健康礼包”送园丁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5

九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莘莘学子和教师们都已返校。辛勤的园丁们又将投入繁重而辛劳的教学中。

上课大声说话、一个劲抬高手臂写板书、长时间站立;下课又忙着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这是很多老师每天的生活。长此以往,慢性咽炎、颈椎病、肩周炎、静脉曲张……这些都成了教师的多发病。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是专属于教师的节日。为庆祝教师节的到来,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魏青梅,请专家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说一说教师长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希望老师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别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易被职业病盯上

当教师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腰背僵硬酸痛;当连续上完四节课,声音嘶哑、只想瘫坐;当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脑中全是明天的教案和没处理完的班级事务……

“教师们在繁重而辛劳的教学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身体健康备受职业疾病的困扰。”魏青梅介绍道,教师是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们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职业病的威胁。说话时间多、站立时间久、伏案时间长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随之而来,教师们的身体就会受到咽喉炎、静脉曲张、颈腰椎等疾病的困扰。

“这些职业病不仅影响了教师们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和职业生涯。”魏青梅结合门诊接诊病例,总结出教师群体容易中招的几大职业病,以便广大教师提早进行预防。

慢性咽炎。教师讲课用嗓时间过长、频率过高,或用嗓发音强度过大,均会使咽喉部组织疲劳损伤。教师咽喉疾病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早期嘶哑时轻时重,咽喉有不适感、异物感,感觉分泌物黏附于喉腔,说话时需先将嗓子“清理”一下,休息后可恢复正常声音。重者嘶哑呈持续性,甚至失声。

颈椎病。由于教师需要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姿势又持续固定不变。尤其是40岁以上的教师特别容易犯肩颈痛,虽然多数人的肩颈痛只是局部软组织的慢性损伤,酸痛并没有构成严重损害,但长时间疼痛就会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

静脉曲张。教师因长时间站立,血液受重力影响蓄积于下肢静脉,日积月累使静脉瓣膜受到损伤、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迂曲、扩张,并引起相关并发症,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初期常感酸、沉、胀痛、易疲劳、乏力,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或团块状,站立时更明显;后期逐步引起踝部、足背乃至者小腿下段的水肿,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慢性胃炎。长期的精神紧张和饮食不规律等同样影响着教师的健康状况,尤其是毕业班教师,强烈而持续的身心紧张,更易引发胃液分泌量增加,胃酸和蛋白酶的升高,导致胃部受损和十二指肠发生溃疡。

干眼症。教师不仅长时间面对电教设备,还需批改作业,这会导致他们视觉疲劳,出现视觉模糊、视力下降或者眼睛干涩、发痒等情况。其实,这就是干眼症的常见表现。

心理焦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在工作中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工作节奏快,工作强度大,使得教师的情绪经常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精神严重疲劳的症状,引发心理焦虑,久而久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其他各种身心疾病。

学会化解病痛

上个学期,执教20余年的薛老师,因颈肩部疼痛、不能转动,右手胀痛、发麻,批改作业握不住笔等症状,来到医院检查。更让薛老师难受的是,夜间头颈部的酸痛已经让她辗转难眠,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了。可疾病治疗需要时间,这让刚刚带新生班的她十分无奈和焦虑。

现实中,薛老师的情况并非个例。有研究表明,教师群体颈椎病患病率高达42.8%,远超普通人群的15%;甲状腺异常率高达68%,屈光不正检出率为50%,七成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老师们在默默付出的同时,也在忍受着这份神圣职业带来的健康困扰。那么,怎样化解这些“职业病”呢?魏青梅介绍了具体的化解办法。

护嗓有方,远离“咽喉炎”。老师说话多,嗓子是宝贝。魏青梅提醒,长期用嗓,易损伤咽喉部组织,出现充血、疼痛、多痰、明显异物感等咽喉炎症状。如果感觉喉咙干燥或者嗓音沙哑,这时嗓子已“报警”,一定要少用嗓子。建议,课间、下班后闭口休息,少高声说话;讲课尽量使用“小蜜蜂”等扩音设备,音量控制在60分贝左右;科学发声,学习专业的发音方式有利于保护嗓子;适量饮水,让咽喉处于滋润状态,可服用胖大海、响声丸等中药茶剂帮助恢复。

另外,如无必要,尽量少“清嗓子”,因为这会让气流猛烈地振动声带,从而对其造成损伤。感觉不适的话,可以采取吞咽或喝水来缓解。一旦出现咳嗽不止或喉咙有异物感,应尽快停止发声,及时就医。就算暂时没有感到异常,也需要定期去医院口腔科、耳鼻喉科做检查,防止可能到来的疾病。

颈椎保健,远离“僵硬痛”。“教师群体颈椎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1倍多,平日里要多活动。”魏青梅介绍,久坐低头,肌肉韧带紧又僵,颈椎健康易亮红灯。最好低头工作45分钟就休息,上下左右扭扭头,用手按摩脖子半分钟;白天注意姿势,不要弯腰驼背,晚上不要趴着睡,枕头一般垫高颈部10公分左右;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一周锻炼两到三次,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推荐多打羽毛球和游泳。

学会站立,预防“蚯蚓腿”。“老师站着讲课时间较长,腿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肢血液回流受影响,容易造成下肢肿胀、疼痛,严重时会引起静脉曲张。”魏青梅建议,教师在上课时,可将身体重心交替由一只脚移到另一只脚,保持一只脚处在休息状态,上课期间常走动,多与学生互动;课间休息时,要抓紧时间活动双腿,促进血液循环;做恢复训练,腿部伸直、跷起脚板,脚掌画圆(一次顺时针、一次逆时针转动)十次,一组运动左右脚各做十次,每天可做三到五次。

自我调节,化解焦虑情绪。教师因工作压力加重而导致巨大的精神负担,易引发与情绪不稳相关的脑血管疾病,出现头晕、失眠、早醒等症状。正常人在睡醒后会有轻松感,但许多教师睡醒后普遍感到困乏,严重的还会脾气暴躁,长期的情绪紧张,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现在,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症不仅“缠”上老教师,连一些青年教师都不放过。

神经衰弱应以心理疏导为主,进行自我调节,同时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对于动脉硬化,可以调节饮食与生活规律。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高糖食物,如动物内脏等。注意营养调节,教师脑细胞活动很大,这就要求多供给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平时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规律饮食,调养胃肠道。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往往与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饮食没规律有关,尤其是毕业班教师的通病,由于持续的身心高度紧张,使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升高,可能损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而发生溃疡。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胃肠道疾病的调养是最重要的。所以,建议老师一日三餐吃饭要定时定量,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太冷、太热、太甜、太咸的食品,以及地瓜等容易产酸或生葱、白萝卜等产气的食物。

多注意可预防

教师工作有三大特点:说话时间长、站立时间长、伏案时间长。由此容易产生很多职业病。那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尽量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呢?

“教师用智慧和爱心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但在忙碌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的健康也不容忽视。”魏青梅说,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她为教师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健康指南,以帮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保持健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工作。

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改善工作环境:使用无尘粉笔、电子白板;优化教室通风和声学设计;配备人体工学桌椅,调整教室讲台高度,避免久站或伏案导致的肌肉骨骼损伤。注重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防护培训,普及健康知识,增强教师自我保护意识。

开展健康监测与筛查。定期健康检查,将咽喉、声带、颈椎、腰椎等检查项目纳入教师专项检查,增加心理健康评估,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及时干预,对存在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教师提供医疗咨询和心理咨询。

关注心理健康舒解压力。教师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如何有效舒缓压力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要定期休息,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活动,做一些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因久坐而产生的身体不适。要学会放松技巧,尝试深呼吸、冥想或简短的散步,这些都能有效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多笑一笑,笑声是最好的减压剂。观看一部搞笑的电影或与朋友分享幽默故事,都会让人感到心情愉快。

运动锻炼规律作息。适量的运动不仅能保持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工作效率。每天抽出时间进行散步、慢跑或简单的瑜伽练习,这些活动能有效增强体质。利用课间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可以帮助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良好、充足的睡眠是保持身体健康和高效工作的基础。每天保持相同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帮助调整生物钟。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阅读或冥想,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本报记者 魏 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