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殽一釿”桥足布币魏国经济繁荣的见证

来源:时间:2025-08-26

电子报刊

文物名片  主角:“殽一釿”桥足布币  出生时间:东周  尺寸:通长5.2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记者 王捷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种类繁多的货币制度,其中布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布币起源于青铜农具镈,其形状似铲,故又称铲布。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东周时期的“殽(xiáo)一釿(jīn)”桥足布币,作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铸造币,就以其独特的形制和丰富的内涵,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金融密码。

布币自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早期布币还保留着农具原始厚重的模样,为了便于携带和交易,此后逐渐演变成薄而小的模样。东周时期布币种类很多,按形制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等,“殽一釿”桥足布币就属于平首布中的一种。

桥足布主要是战国早中期青铜铸币,铸行于魏国,流通于三晋。其为平首、方肩或圆肩,裆部多有一铸造时留下的小凸钉(浇注口),双足以弧裆相连接,看上去像桥拱一般,故称“桥足布”。这种币的币面多有文字,内容主要是地名和计重单位,计重单位多以“釿”为单位,故又称“釿布”,一般分为“二釿”“一釿”“半釿”,二釿布相当于两枚一釿布或4枚半釿布。釿作为货币单位,战国时期东方各国多有使用,直至秦统一衡制时被废除。

据此可知,盐湖区博物馆的这件“殽一釿” 桥足布币,“殽”为地名、“一釿”为计重单位。殽,指的是崤山地区(即今河南西部一带),这一地理标识暗示了该货币的发行范围,反映了东周时期列国货币的地域性特征。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北部、中部,陕西东部和河北南部等地,基本上横跨黄河,无疑货币的流通成为其经济繁荣的见证。

这件珍品是1979年在盐湖区王南村出土的,充分体现了东周时期桥足布币的鲜明特征。其通长5.2厘米,平首、平肩、桥形裆、方足,独特的造型设计,既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又兼顾了人们使用时的便利性。面文“殽一釿”,体现了其币面价值,且这些文字的书法风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们研究东周时期的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其背平素,没有纹饰或文字,表面平整光滑。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纷纷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殽一釿”桥足布币,见证了魏国自身经济发展及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无疑为后人研究东周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尽管经过岁月浸染,这枚钱币身上布满了锈迹,也早已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了流通领域,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却丝毫未减。透过这小小一枚钱币打开的窗口,东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在感慨先民智慧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