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2
今年7月,夏县人民法院携手共青团夏县县委、夏县教体局、夏县红十字会,与爱心企业负责人一同走进被告张某家斑驳的小院。这场特殊的走访,不仅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更勾勒出一幅司法为民与社会爱心交织的温暖画卷。
叩门访情
抚养费纠纷背后的困境
故事要从13年前说起。2012年7月,张某与韩某登记结婚。2014年12月,儿子张某晨出生。然而,婚后的柴米油盐与琐事摩擦逐渐侵蚀了夫妻感情。2015年4月,韩某首次起诉离婚被法院驳回;同年12月,张某再次起诉离婚。2016年2月,法院最终判决准予离婚,年幼的张某晨由母亲韩某抚养,父亲张某每年支付2200元抚养费,直至张某晨成年。
时光荏苒,9年过去,当年蹒跚学步的孩童已长成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某晨的学习开销、生活费用与日俱增,加之物价水平逐年上涨,每年2200元的抚养费早已捉襟见肘。2025年6月,张某晨以“原有抚养费难以满足学习、生活需求”为由,起诉父亲要求增加抚养费至每年7300元。
“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的“五先”工作法有一条,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这类案件不能光看诉状,必须得摸清实情。”夏县人民法院法官李晓说,立案当天,她和司法释明中心的同事们就背起包下了乡。
在张某晨母亲住的平房里,李晓看到了张某晨陪同外婆整理捡拾回来的废品的一幕。张某晨父亲家低矮的土房,墙壁上斑驳的霉斑、屋内陈旧的家具,也深深刺痛了李晓的内心。
通过走访发现,张某晨的父母双方家庭经济都极为困难。母亲韩某患有精神疾病,劳动能力受限;父亲张某身患慢性病,常年在外地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极不稳定,其家中年迈的老人仅靠种地为生,根本无力承担增加的抚养费。
破局暖情
迟来的祖孙相拥
李晓在审理案件时,看着眼前的卷宗和走访记录,心里五味杂陈。“孩子爷爷拉着我的手直掉眼泪,说这么多年都没见过孙子。”孩子爷爷的话,成了她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判是容易,但强制执行只会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她知道,这个案子的终点不该是一纸冰冷的判决。若仅从法律层面裁判,要么难以执行,要么会加剧家庭矛盾,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如何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点,既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兼顾家庭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让这个缺爱的孩子,重新感受到亲情的温度?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李晓心头。她首先想到,要修复那断裂的亲情。
7月中旬,在夏县人民法院司法释明中心,李晓特意安排张某晨与多年未见的爷爷相见。10时,张某晨双手紧攥,眼睛死死盯着地板。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拐杖声。“晨晨……”一声颤抖的呼唤让他猛地抬头。
“爷爷?”孩子的嗓音带着不敢确认的迟疑。爷爷的鞋上还沾着田里的泥巴,这个在记忆中从未出现过的老人,此刻真实地站在眼前,眼睛里蓄满泪水。爷爷的喉结剧烈滚动着:“每天都想着你啥时候能回来……”当老人颤抖着掏出兜里已经快融化的糖果时,张某晨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看着二人迟到多年的相拥,在场的人眼眶也都湿润了。法理之外,这份重新连接的亲情,才是孩子最需要的铠甲。
接力传情
跨越部门的爱心联动
亲情的裂缝渐渐弥合,现实的困境仍需破解。李晓开始多方奔走,她第一时间与共青团夏县县委联系,帮助张某晨申请了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学计划”1000元救助金,同时她又将目光投向其他社会救助力量,为张某晨寻找一条更周全的出路。她与夏县红十字会取得联系,详细讲述了张某晨的家庭情况。夏县红十字会负责人被李晓的讲述打动,当即表示“要为孩子做点实事”,便向其推荐了爱心企业。李晓逐一拨通企业负责人的电话,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张某晨的故事:“这孩子特别懂事,知道家里难,从不主动要东西,可我看到他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就知道他多渴望学习……”真诚的讲述触动了企业负责人的心弦,一家本地企业当即回应:“孩子的成长不能等,我们愿意长期帮扶。”
7月28日,一场特殊的“爱心见面会”在夏县人民法院举行。没有严肃的法庭,没有冰冷的条文,只有带着关切的目光和滚烫的心意。夏县红十字会代表将1000元救助金递到张某晨手中,表示将持续关注孩子的生活状况。爱心企业负责人张愉则拉着张某晨的手说:“孩子,别担心生活费,我们每个月都会给你送来,你只管安心读书。”简单的承诺,给了孩子稳稳的底气。
最让人动容的是随后的一幕。李晓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一摞书,有《中华上下五千年》《少年读史记》,整整十几本,都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历史读物。“听说你喜欢历史,这些是我家孩子读过的书,想着你可能用得上。”李晓笑着说,语气就像邻家阿姨。张某晨的眼睛瞬间亮了,小心翼翼地接过书,指尖轻轻拂过封面,小声说了句:“谢谢法官阿姨。”
在夏县人民法院,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自推行涉未成年人案件“三审合一”以来,该院成为运城市首家实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一站式”解决的基层法院。近年来,该院始终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原则,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既坚守法律底线,又倾注人文关怀。这份汇聚司法力量与社会温情的守护,正在持续照亮更多需要关爱的角落。
记者 樊朋展 张蕊彤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