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枣乡善治传新韵​

​——稷山县稷峰镇姚村推进乡村治理工作走笔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0

夏末午后,沿着稷山县稷峰镇姚村的彩虹路前行,千年枣林披着金光,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枣香,两旁虬枝盘曲的古树舒展着新绿,枝头上的板枣悄然孕育着秋日的甘甜。崭新的篮球场上,孩子们奔跑跳跃;村文化广场上,几位银发老人正悠闲对弈;村党群服务中心里,宣传栏和文化墙上的村规民约与枣乡故事相映成趣,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和美画卷缓缓铺展开来。

近年来,姚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行“六六共治”模式(即“6个带头强政治、6种制度强自治、6支队伍强文治、6种评选强德治、6种措施强法治、6种手段强智治”),村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班子团结有力、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文明乡风浸润心田、村民自治活力迸发,村庄筋骨更健、民心更齐,获得山西省善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多块“金字招牌”。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古老枣乡,探寻其治理“密码”。

“议”出来的好日子

“过去一年,咱们村集中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板枣产业,成效喜人!今年,要抓住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区位优势,把文旅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能鼓起腰包!”农历正月十五,姚村一年一度的“新春议事会”如约开场。会上,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世恩向村民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的发展。台上,刘世恩的承诺朴素而坚定;台下,村民们的鼓掌声、叫好声接连不断。

“新春议事会”是姚村延续多年的“老传统”。这天,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返乡人员等齐聚一堂,共绘村庄发展蓝图。

“大到产业发展方向,小到街边路灯安装,村子的事,大家说了算!”刘世恩一语道出姚村的治理“密码”。正是在一次次坦诚的交流沟通中,一条条凝聚民智民意的“金点子”,从纸上蓝图变成了村庄实实在在的变化。

提起昔日的姚村,村民们感慨万千:“路面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哪有美可言?这几年,村‘两委’干部带着大家一起干,大街小巷全硬化,下水管道通全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姚村在制度保障和村民参与上下的“硬功夫”。姚村聚焦制度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制度、五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内容涵盖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村内各项事务都有章可循。同时,深化清廉村居建设,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确保村民在乡村治理的舞台上“唱主角”。

“我们规矩严明,事事讲流程。”刘世恩举例道,“就说修路,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工程组和质量监督小组,盯工程、管账目。今天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当天就上公示栏,做到事事清楚明白、账目笔笔透明。”

如今,村务公开大家管、重大决策大家议、关键事项大家定已成为姚村的治理常态。

“今年,我们计划推广‘稷山未来乡村便民服务’App,方便乡亲们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提建议、说诉求,村干部第一时间就能响应,村子的管理工作将更高效!”刘世恩信心满怀。

“闯”出来的产业路

闻千年花香、品千年枣蜜、尝千年贡枣、听千年故事……走进“板枣之乡”姚村,千亩枣林郁郁葱葱。这里耕地5100余亩,全部种植板枣,更坐拥万株千年枣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枣园”。

姚村的板枣产业底蕴深厚,却也经历过瓶颈。“早年虽有种植基础,但枣农‘各自为战’。最令人头疼的就是病虫害问题,经常是这户打了药,虫子跑到隔壁地里,糟蹋了人家的枣,村民常为此争执不休。”刘世恩回忆道。

“这样下去可不行!”2019年,姚村尝试破局,探索创办枣业合作社和枣业协会,推动产业向专业化转型。刘世恩解释道:“枣业合作社就像我们的技术‘党小组’,枣农是主力,经常聚在一起切磋种植技术。枣业协会则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负责制定规范、统一行动。目前村内有37个枣业合作社。”

组织建设是第一步,要打造专业化、规模化产业,还需扩大规模、统一管理、提升品质。一方面,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将全村5100余亩耕地悉数种植板枣,实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开办农民夜校,连续7年邀请山西农业大学、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等的专家及本地种植能手传授种植技术、现场“把脉问诊”,提升枣农种植水平。

与此同时,村里运用现代化设备统一作业,5100余亩枣林3天即可完成驱虫喷药,既保障了板枣品质,又能降本增效。刘世恩算了一笔账:“以前,每户枣农每年打药大约花费1000余元,全村900多户枣农,加起来得花费近百万元。如今运用现代化设备统一作业只需50万元,成本直接砍半!”

握指成拳的力量很快带来丰硕成果。如今,姚村板枣年产量高达300万公斤,年产值6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

板枣产业是姚村的“根”与“魂”。如何依托产业,让千年枣园焕发新活力?姚村的答案是:借力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独特优势,推动“只为枣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走进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小火车穿梭林间,小吃美食满街飘香,儿童乐园欢声笑语……丰富的业态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姚村党支部委员薛加伟在公园负责管理工作,他笑着说:“家里6亩枣树由集体管护省心省力,我还能在园区打‘第二份工’,每月多收入3000元。”目前,像他一样在公园内从事看护、绿化、保洁等工作的村民有150人。

“现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交由第三方公司运营,每年向村集体支付30万余元租赁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借此机会在村里培养文旅产业人才,持续创新发展,让这条路越走越宽。”刘世恩说。

“传”下来的文明风

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姚村一年一度的“大日子”。每到这天,十里八乡的村民如潮水般涌来,村文化广场上人山人海,广场外摊贩云集。“来参观的人能从村口排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多少年了,古庙会还是这么红火!”村中一老人笑着说。

姚村古庙会由来已久。从原先单一的祭祀活动到如今蕴含文明乡风的文艺演出,其不断吸收时代养分,增添新内涵,早已超越旧俗,成为村里树立文明新风尚的核心舞台。

“早些年,村里风气可没这么好,村民时常因为一些小事起争执。”刘世恩回忆道,“那时我就想,古庙会影响力这么大,何不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把文明新风吹进乡亲们的心坎里。”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1984年,姚村古庙会首次以“文明新风”为主题精彩亮相。没想到,这缕清风意外收获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赞同。古庙会从此便在姚村深深扎下了根,40余载从未间断。

岁月流转,节目翻新,文化内核却始终如一。“台上演的大多是村民自己编排的节目,素材就来自身边人、身边事,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文明新风’这个魂。”包村干部张哲介绍道。

更令人瞩目的是表彰时刻。“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荣誉获得者在众人瞩目下登台领奖。这份经层层选拔的荣誉,牵引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大家一听说有这活动,都抢着过来看,看是谁家得了荣誉,自己家也要学着做。”一位村民说。榜样的力量如春溪流淌,无声浸润着观礼者的心田。

古庙会之外,文明新风已深入群众生活中。锣鼓队、军乐队、民间花鼓队、舞蹈队……姚村村民自发组织的10余支文艺队伍如花绽放,文化已然成为引领姚村文明新风尚的鲜活旗帜。同时,村内不断建强乡风文明阵地,精心修建了1个大型文化活动广场和6个小游园等,让文艺节目的排练声在村民“家门口”悠然响起。“一到晚上,村文化广场上就坐满了人,歌声、舞步、乐声混在一块,那热闹劲儿,一点儿不比城里差!”薛加伟的感慨里满是自豪。

更深远的变化,体现在移风易俗的实践中。村“两委”干部、党员、退休干部及乡贤组成红白理事会,他们依据《红白理事会章程》,主动介入村民的红白事办理,提供全程服务,将“婚事新办”等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般送入家家户户的心田,让文明新风尚在点滴日常中生根发芽。

从“议”字当头的民主协商,到“闯”字开路的产业振兴,再到“传”字为本的文明浸润,姚村以“六六共治”为笔,以民心民力为墨,在古枣园的沃土上,绘就了一幅乡村善治的生动图景。在这里,古老的不仅是枣树,更是根植乡土、与时俱进的治理智慧;焕新的不仅是产业,更是干群同心、共治共享的发展活力。姚村的实践深刻证明:最好的治理,是让村民成为主角;最美的画卷,是让幸福触手可及。

记者 曹欣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