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从田间到车间再到云端,退役军人崔卫蛋——

要把乡村变成“幸福共同体”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8

记者 陶登肖

1980年出生的崔卫蛋,于1996年入伍。退役后经营过合作社,办过养殖场。对他而言,创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逐梦之旅,而是带着一群人奔向幸福的集体远征。

从在外打拼的生意人到扎根乡村的“当家人”,他的创业轨迹始终围绕着“让乡亲们富起来”这一核心,在田野与车间之间,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创业路。

产业转型

土地里种出“金疙瘩”

2011年,稷山县清河镇荆庄村还困在“几亩薄田种小麦,一年忙到头剩不下钱”的困境里。此时的崔卫蛋,在外创业已小有成就,但看着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年收入可观的生意,回村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创业不能只算个人收益账,得算乡村发展大账。”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创业准则。

回村后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崔卫蛋瞄准了农业结构调整。经过调研,他发现油桃种植市场潜力大,但村民们“怕担风险”的顾虑成了最大阻碍。崔卫蛋的破局之道很“实在”:带头成立爱民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着党员干部先试先行。10个示范大棚成了他的“创业试验田”,从选种、建棚到管护,他全程盯守,把在外打拼积累的经营思路用到田间地头。

第二年,示范大棚迎来丰收,每棚收入超3万元的“成绩单”让村民们彻底动了心。从200余亩到1500余亩,从露天种植到300余亩设施大棚,崔卫蛋的“油桃创业计划”不断升级。他不满足于“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推动“稷爱民”油桃拿下国家级无公害认证,打通东北三省销路,甚至通过哈尔滨出口到中俄边界,年销量达800万公斤。村民荆天顺家5亩大棚年收入15万元的故事,成了这个农业创业项目最生动的注脚。

业态拓展

小五金撬动大市场

“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多条腿走路。”在油桃产业稳步发展时,崔卫蛋的创业版图开始向工业延伸。村里闲置的厂房,成了“创业孵化器”。他引进五金刀具加工企业,牵头成立超硬材料协会,喊出“把小五金做成大产业”的口号。

这一次,他的创业逻辑是“技术+集群”。他组织企业搞技术攻坚,开发合金钻头系列产品,让村里的小五金有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协会整合资源,15家入驻企业形成产业链,带动45户村民家门口创业。“农闲搞刀具加工、农忙进油桃大棚”的模式,让村民全年无闲时,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

电商的兴起,又让崔卫蛋嗅到了新的创业机遇。他鼓励村民触网销售,50余名电商从业者年增收1200余万元,让荆庄村的油桃和五金产品插上了数智化的翅膀。从土地里的创业到车间里的创新,再到云端上的拓展,崔卫蛋的创业思路始终跟着市场走,贴着村民需求干。

创业升华

“民生”是最终落脚点

崔卫蛋的创业字典里,“盈利”从来不是唯一指标,“民生”才是最终落脚点。在他看来,乡村创业的最高境界,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他带着村民整治村容村貌,转运垃圾1532立方米,清理“五堆”125处,硬化街道,修建健康步道,让村子旧貌换新颜;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吃饭有保障、村民办事更方便。这些“非盈利创业项目”,看似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却筑牢了乡村发展的民生基石。

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更体现着他的创业温度。为张某家筹钱治病、资助困难大学生、带动50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他把“不让一个人掉队”写进乡村创业的规划书里。如今的荆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4年突破100万元,“运城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村”的牌匾,正是对他“乡村创业”最有力的认可。

从个人创业到集体创业,从产业创业到民生创业,崔卫蛋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乡村创业者的担当。他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创业传奇,不只在繁华都市的写字楼里,还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乡亲们笑逐颜开的每一个瞬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