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法庭里的“成长约定”

​——芮城县陌南法庭用“倾听”重织亲情纽带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6

夏日的蝉鸣裹挟着躁动,芮城县人民法院陌南法庭的门被轻轻推开。离婚的年轻父母因为孩子的探望问题产生矛盾,希望法庭能给一个合理的判决。父母的沟通壁垒与祖辈的深切思念,让年幼的孩子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压抑的抽泣声让人心疼。

“按法律判!我要求开庭,我和被告没什么好说的。孩子是我家血脉,必须让她见爷爷奶奶,我一个月必须看4次,孩子爷爷奶奶的生日、我的生日孩子必须来,寒暑假孩子也必须要在我家住一段时间。”孩子父亲态度强硬。

“不是我不想让孩子见老人,孩子每次见完爷爷奶奶,回来都要情绪低落很久。”孩子妈妈解释道。

“妈妈说想爷爷奶奶会生病,可是我就是想爸爸、爷爷、奶奶……”孩子哇一声哭出来。

法官王安东听了各方的表述,明白这场看似简单的“要不要探望”之争,实则是一场“如何让爱不缺席”的沉重答卷。没有急于推进流程,他拉着双方坐下,用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叩击人心:“孩子不是物件,判决能划定‘探望权’,却划不出她心里的牵挂。如果简单判了,将来执行时孩子躲在被子里哭,夹在两个大人中间,你们忍心吗?孩子的世界很单纯,需要爸爸妈妈的关爱,也需要父母祖辈拧成一股绳的‘温暖支撑’。爷爷奶奶想孙女是亲情,妈妈顾虑孩子的情绪是母爱,可你们想过吗?孩子夹在中间不敢说想,才是最伤她的‘心结’。”

这番话让双方都冷静下来。法官趁热打铁:“开庭判决或许能结案,但真正的圆满,是让孩子以后想起探望时,心里满是期待而不是害怕,不是夹在你们大人之间难以抉择。咱们一起找找办法,让老人见到孩子、让妈妈放心放手、让孩子笑得踏实,这才是对她成长最好的判决,不是吗?”

法官明白,孩子稚嫩的心灵从未割舍对祖辈的依恋,却在大人的分歧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不安,第一时间联动她的班主任老师,以“校园关爱”为起点,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中为孩子搭建安全表达的空间。“我们不说对错,只听你心里的话。”法官俯下身来的轻声安抚,让孩子渐渐放下戒备。班主任老师蹲下身,与孩子平视:“你最勇敢,能告诉老师你最想要什么吗?”孩子望向窗外,那里有只小麻雀正在蹦蹦跳跳地玩耍。“我想要爸爸妈妈好,我想爷爷奶奶,我想去看他们。”孩子小声说。

在法官“以心换心”的引导下,僵持的局面逐渐松动。双方都同意调解,面对重新坐下的父母,法官以“孩子的未来”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充满温情的“家庭对话”。共情式引导:“爷爷奶奶的牵挂,其实是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隔代温暖;妈妈的顾虑,也是对孩子情绪的细心守护,孩子不仅要妈妈的关爱,爸爸的关爱也不能少。”法官将双方的“对孩子的爱”提炼为共同的出发点,打破对立的坚冰。从成长视角切入:“每周一次的探望,不是任务,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便爸爸妈妈分开,她依然被所有人坚定地爱着,她依然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但每次的探望一定要和孩子沟通,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打扰孩子的学习”。细节化方案:从探望时间的灵活约定,到接送方式的温和协商,再到祖辈陪伴时的“亲子互动小技巧”,王安东为这个家庭量身订制了兼具法律严谨与情感温度的调解方案,让“探望”不再是生硬的“权利”,而是充满期待的“约定”。

记者 张君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