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4
绛县磨里峪深处的炭元河村还浸在湿漉漉的雾气里,野草叶尖的露水折射着微光。24岁的郅禹博已经坐在卫生室的小桌前,就着咸菜啃热馒头,再冲一杯速溶豆浆——这是他开始一天工作的仪式感。
2001年出生的郅禹博,是炭元河村卫生室的一名大学生村医。炭元河村住户星散在沟沟壑壑间。入户随访时,郅禹博的车子最多开到大路边,剩下的路,只能靠脚步丈量。
村民记住了“新面孔”
早饭后,郅禹博收拾好药箱,除了常规药品,里面还塞着血压仪、血糖仪和几本健康档案。当天,郅禹博要到3户老年居民家中入户随访。
“我们炭元河村在册户数116户,在册人口数288人,常住户数39户,常住人口数77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38人,高血压患者29人,糖尿病患者5人。”一路上,郅禹博都在介绍炭元河的基本情况。
到达地点后,他将车停在路边,开始往山上走。
李风林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纳凉,看到郅禹博来,赶紧往院里让:“又让你跑一趟。”郅禹博一边应着,一边拿出血压仪:“上次量着有点高,今天再测测。”量完血压,又翻开档案本记录,叮嘱老人按时吃降压药。
郅禹博是稷山人,今年年初正式到炭元河村卫生室工作。初到炭元河村,挑战便接踵而至。村子地广人稀,山路崎岖,部分村民的家没有公路直达,入户随访的交通成了大问题。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郅禹博开启了“勤跑勤问”模式,有空就去走访,耐心询问村民身体状况、用药情况,认真记录健康信息,反复向村民介绍自己。日常诊疗、入户随访、疾病筛查……每一项工作他都做得细致入微。不出3个月,村民们记住了这个“新面孔”。
“这户老年人都是高血压,其中一名是糖尿病合并症,得仔细问问最近的饮食和用药情况。”郅禹博翻看着当天的随访记录说,“村里常住的大多是老人,慢性病多,我们多跑几趟,他们就能少受点罪。”
对这些慢性病患者,郅禹博每个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随访,情况不稳定的,每个月至少要去两三次。
“这个年轻娃儿真不错”
今年年初,郅禹博第一次踏上炭元河村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艰苦。山里气温低,暖气、空调等基础设施不全,更大的挑战来自村民的不信任。
“这娃娃才20岁出头,能看好病吗?”“以前的医生干了30年,他走了谁能接得住?”郅禹博理解村民的顾虑,“换作是我家人,也会担心年轻医生经验不足。”
他没有急着辩解,而是用行动说话,一有时间就挨家挨户走访。遇到耳背的老人,他就凑到跟前大声说;碰到行动不便的,他就帮着打扫院子、拎桶水。“这个年轻娃儿,对待老年人态度非常好,很有耐心,真不错!”李素琴由衷赞赏。
3个月下来,村里的老人渐渐熟悉了这个说话温和、做事踏实的年轻人,路上碰到会拉着他聊家常。
临走时,郅禹博不忘提醒老人,下周村卫生室要给老人体检,具体时间他会挨个通知。
截至目前,他共为97%的村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率97%。通过进村入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医疗氛围,另一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开展基本的诊疗行为。
随访完,已经过了吃饭时间。
“村里和乡镇卫生院很关心我,帮我协调在对面绛北大峡谷景区食堂吃饭。时间要是不赶趟的话,我就自己解决。”郅禹博的宿舍就在卫生室隔壁,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单人床、一个旧书桌,他存了很多干吃面、咸菜。
对于郅禹博来说,乡村医生这份工作虽然艰辛,但也让他收获了一份被认可的成就感。如今,郅禹博已经完全融入了炭元河村。
他不仅是村医,还是健康宣传员。谈及未来,他表示会继续扎根在基层,“我想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多学习专业知识,让更多的村民得到更好的医疗救助”。
临走时,正好乡镇卫生院到卫生室检查。“炭元河村偏远,郅禹博能来并扎根下来,就是最大的支持。”磨里镇乡镇卫生院院长许鹏飞说。
大学生乡村医生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郅禹博不仅为村民们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教会他们许多常见病的诊疗方法,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
本版摄影 记者 景冬波 陶登肖
□记者 陶登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