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势在哪里,人就流向哪里

——盐湖区常住人口破百万背后的启示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6-30

近日从盐湖区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年底,盐湖区常住人口达到1001306人,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

人,是最具活力的资源,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体现在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上。

运城首现常住人口突破百万的区县,又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更大的成长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人口的迁移流动,本质是人们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综合成本收益做出的最具性价比的理性选择。

更多人的选择,即是发展之势。势在哪里,人就流向哪里。

连年增长,终破百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百万人口大关也不是一年突破的。

2020年至2024年,盐湖区常住人口画出了一条持续上扬的增长曲线——

2020年,928574人;

2021年,增长到953375人;

2022年,达到965788人;

2023年,继续增至985495人;

2024年,一举冲过百万临界点。

近年来,一些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出现人口外流现象,总量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同一时间,如盐湖区一样的地级市政府驻地区,人口增长大多表现非常稳健,后劲十足。

一个城市常住人口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基础变量,即自然变动人口和迁移流动人口。

自然变动人口,通俗点讲就是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2024年,盐湖区的出生率以微弱差距位于河津市之后,名列全市第二,而死亡率则是全市最低,河津市次之。综合出生率和死亡率指标,再结合自身的人口基数,最终,盐湖区的自然变动人口2024年增加1000多人,河津市增加500多人,分列全市前两名。而其他县市,2024年的自然变动人口都是负增长。

提高出生率,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但一些办事程序上的精简,肯定是包括在内的。

2023年年底,我省开始全面推广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服务,新生儿父母可在线申请,一天之内办完出生证出具、接种证办理、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事宜,彻底解决了群众办证多环节、多处跑、来回跑等问题。

其实,早在2020年,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问题已在盐湖区“破冰”。

当年,盐湖区创新性推出了出生证、预防接种证、户口簿、社保卡“四证联办”集成服务,新生儿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可直接在助产机构申报,填写一张申请表就可以方便地办理4个证件。2021年,此做法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2024年,盐湖区常住人口新增15811人,贡献率更大的是迁移流动人口指标。

盐湖区常住人口去年净流入14714人,属“一家独增”,其他县市则全部净流出,最少的1000多人,最多的5000多人。需要注意的是,从全市来看,常住人口也是净流出2.2万多人。仅以数字比较,盐湖区相当于吸纳了全市其他县市净流出人口总量的40%。

从数据可以看出,盐湖区的人口增长有着区域单极化的明显特征,其人口吸纳动力,主要源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产业、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资源聚集共同推动的虹吸效应。

美好生活在哪,人就在哪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动力。其中,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是很多家庭选择定居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近年来,盐湖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为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穷不能穷教育。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运城人,在孩子教育上一贯舍得投入。特别是农村,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运城中心城区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些年轻夫妻在孩子学校附近找个谋生的活计,边工作边陪读成为城里的常住人口也不新鲜。

运城中心城区拥有全市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密度也是全市之最,自然引来基数庞大的就读、陪读群体。近3年来,市区两级加大投入力度,在中心城区持续增加优质学位。新建圣惠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原王庄小学)、规划十小,改扩建后稷小学,新增公办学位7800个。

特别是2022年,盐湖区对30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分类处置:转公学校7所、停招(办)学校6所、政府购买学位学校12所、保留民办学校6所。除保留的民办学校外,其他类型学校的日常运转,均由政府按小学5800元/生/年、初中7800元/生/年核算拨付经费,大幅减轻了群众的教育支出。义务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这让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性价比进一步拉高,对特定人口的吸纳力更强。

除了教育,中心城区还聚集着数量众多的市区两级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丰富。

作为我市唯一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于2023年年底正式启用住院二部,新增床位500张。目前,规划编制床位1500张的市人民医院项目和规划编制床位800张的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正在建设,投入运行后,在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机构布局、改善群众就医条件的同时,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盐湖区常住人口群体庞大,发展商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盐湖区形成了以万达广场、沃尔玛为主体的东部商圈,以购物中心、盬街为主体的西部商圈,以岚山根·运城印象等为主体的南部商圈,以国科欢乐港、黄河新世界、红星美凯龙、吾悦广场为主体的北部商圈,以南风百货、华曦广场、苏宁广场为中心的中部商圈。丰富的商业业态不仅吸引了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及临汾等周边城市人群前来消费,更放大了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

在中心城区,每一个楼盘的宣传页上,都会着重强调其所在区域的教育、医疗、商圈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这是把准了人们在置业选择时最核心的考量因素。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调整,中心城区房价增速放缓或停滞,甚至一些楼盘价位下探以清库存,这让改善型购房群体持币观望,但也给了刚需群体低价抄底入场的机会。

相对于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地级市中心城区胜在相对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而相对于县级城市,又胜在更好的基础配套和发展机会。上下权衡,在迁移流动群体特别是源于农村的这部分群体,地级市中心城区的性价比优势明显,成为他们既要追求美好生活,又能兼顾老家乡愁的理性选择。

人随岗位走,人随产业走

王雪冬以前在天津工作,傅武毅以前在广东惠州工作,谷旭东以前在重庆工作……本是运城人的他们,回到运城成为“常住人口”,源于今年1月山西蓝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

这个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动画设计为主营业务的新公司,从外地返运的职员人数就占到95%。“我当时在重庆上的大学,读动画专业,因为当时运城没有这方面的岗位,毕业后就在重庆当地就业。这次接到公司招聘电话后,就立马回到了家乡。”谷旭东说。

人随岗位走,人随产业走,这是人口流动的另一条基本逻辑。盐湖区通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创优人才生态,推动“人、产、城”互促共进,以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打造投资兴业的沃土、成就梦想的高地。

近年来,盐湖区坚持需求导向,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持续实施高素质青年人才引进计划,2021年以来为党政机关、教育、医疗等领域共引进668名高素质青年人才。如果加上市级层面,这个数字会更大。同时,市区两级还为引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发放人才津补贴,持续强化住房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要素保障。

作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营商环境有时会“无中生有”地带来一家新的企业甚至一条新的产业链。

前几年,广东宏明空调因为厂房建设一时不到位来盐湖区临时“过渡”。后来,因为盐湖区优良的营商环境,企业由“过渡”变成了“常住”,不仅自己留了下来,还成功引进了贝园宏明、赛斯流体技术、阿咪吧热能科技、阿姆斯壮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在盐湖高新区打造了一个新的中央空调制造产业链条。这个“落地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链主、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成功实践,被列为山西省开发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新的企业意味着新的就业岗位,甚至可以部分转化为新的人口增量。作为运城市唯一市辖区,盐湖区集中发展二产、三产以及以采摘为代表的一产新业态。产业业态更丰富,就业机会更多,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常住人口。

今年39岁的于晓香有两个孩子,曾在永济一家面粉厂工作。得益于盐湖区零工市场搭建的优质平台与政府的就业帮扶举措,她在中心城区成功实现再就业。如今,她工作生活兼顾,不仅能准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还凭借出色表现拿到6000元月薪,家庭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盐湖区强化政策宣传,精准搭建企业和求职者就业供需平台,线上线下双驱动拓宽就业渠道,织密基层就业服务网络,确保重点服务群体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

人口净流入趋势,是盐湖区经济社会蓬勃生机和强大吸引力的映射,为其未来长期发展奠定了人口基石,积蓄了新的发展动能。

盐湖区的人口增长,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其有特殊性,更有可以概括为“势”的普遍性——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动能、制度创新释放人才红利、生态创新重塑空间价值。在此前提下,将人口视作宝贵的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就会优化人口结构,持续吸引人口流入,推动区域更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永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