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探索特色“森林食物”,开拓生态致富新路

垣曲 向森林要食物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1

“2024年,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在前段时间的第13个“国际森林日”,“森林与食物:森林对于维持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的主题,令人对大食物观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知。

“森林食物”是指森林或林地生产的食物,包括可食用的果实、花、叶、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质林产品,分为经济林、林下经济产品、可以作为牲畜饲料的间接性食品三大类。目前,“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

近日,记者前往林业资源丰富的垣曲县,深度了解当地森林食物的发展现状,探寻其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等多维度交织下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经济林中拓产业

在中条山腹地,垣曲县凭借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独特优势,孕育出丰富的林业资源。这里物种繁茂、植被丰茂,被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45.4%的森林覆盖率与161万亩林业用地,为经济林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华峰乡黄河村核桃种植示范园,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映入眼帘。核桃树枝头新芽萌发,部分已结出青豆般大小的果实。两名工人正忙着为核桃树喷施水溶肥,树干统一涂刷的红色长效保护剂,成为春日林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使用的水溶肥富含氨基酸,能抗旱抗冻、保花保果,眼下,这些管护措施至关重要。”华峰乡林业站站长申俊杰介绍,这块示范园占地20亩,主要种植了礼品二号、清香两个品种,他们通过扩大行间距、株间距,提升了核桃树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实施了精细化管理。相比普通核桃园,示范园的产量优势显著。

自2010年起,垣曲县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产业。历经多年耕耘,礼品二号核桃脱颖而出,不仅成功替代西安市场畅销的香玲品种,更凭借优良品质畅销西安、兰州等地,供不应求。垣曲县也由此跻身全省核桃种植重点县行列。今年,省林业和草原局将垣曲50亩核桃园列为试点,以每亩1484元的补贴推进高标准管理,探索标准化种植模式的推广路径。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垣曲县始终秉持“扩基地、强管理、创品牌、增效益”的思路,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干果经济林产业体系。以礼品二号、香玲、清香为主的纯品种核桃生产基地,以大红袍为主的花椒生产基地,以及青皮核桃产地销售市场渐成规模。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核桃总产量达19200吨,产值34560万元;花椒总产量3705吨,产值14079万元,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今年,垣曲县投入29.52万元专项资金,聚焦清香、礼品二号等品种,开展核桃提质增效试点工作,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为产业发展精准把脉。此外,柿子、巴旦木等新兴经济林也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800余亩新植林地正为林业产业注入新活力。

从传统种植到科学管护,从多品种到发展优势品种,垣曲县正以特色林业产业为笔,奋力书写经济林增效、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答卷。

深挖林下“致富矿”

在垣曲县,经济林蓬勃发展的同时,林下种植产业同样如火如荼,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沿着蜿蜒山路,登上英言镇英言村村西山坡,漫山遍野的连翘花竞相绽放,黄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形成一片黄绿相间的海洋。

“我们村2016年引进连翘种植扶贫项目,如今已发展到2000亩,今年3月下旬进入盛花期。”英言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小元介绍道,作为“短平快”经济作物,连翘当年种植即可采收,四五年后进入丰产期。历经8年精心培育,这里的连翘产业早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因为连翘的管护很简单,只需春季锄草、冬季修剪,堪称“省心又增收”的典范。

如今,每到青翘采收季,河北、湖南等地客商便纷至沓来,产品供不应求。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石家庄一客商正在谋划将连翘叶加工成茶叶,英言村已与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产业延链延伸带来了新机遇。

英言村的成功,为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英言镇政府引导村民扩种800亩连翘,第三年即创收300余万元。垣曲县政府顺势而为,通过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补贴、协调金融贷款等举措,大力扶持连翘种植。截至2023年年底,垣曲县的连翘种植面积达1.5万亩,形成了规模效应,成为全市最大的连翘种植基地。

除连翘外,垣曲县以林权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多元化林下经济模式。2023年,县林业局争取40万元林下经济项目补贴,在县国有林场依托栓皮栎资源,发展1000亩野生木耳种植,当年采收干木耳1500公斤,创收50余万元;同年,再争取75万元省级林下经济补贴,在蒲掌乡打造1500亩防风、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如今,垣曲县林下经济已形成林药、林菌、林花、林苗四大特色模式,利用林地面积达3.67万亩。林药模式下,黄芩、柴胡等药材在1.2万亩林间茁壮成长;林菌模式中,0.28万亩林地孕育出木耳、香菇等优质菌类;1.3万亩林地变身菊花花海,成为林花模式的生动实践;0.76万亩核桃林下,红豆杉幼苗与大树共生,构建起独特的林苗生态。

多元养殖“绿”生金

在王茅镇王茅村东窑居民组东坡的葱郁山林间,一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林下养鸡场悄然成为“森林食物”的宝藏之地。垣曲县凤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凤鼎农业公司”)在此绘就了一幅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美好画卷。

沿着蜿蜒狭窄的山路深入前行,当养鸡场映入眼帘,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院子里、树梢上、林下间,散养的土鸡悠然踱步,此起彼伏的鸡叫声、打鸣声交织成欢快的乡村乐章。养鸡场的主人、凤鼎农业公司总经理师江平更是忙碌不已——为附近的养殖户抓小鸡苗,耐心讲解养殖要点;为外地客户打包鸡蛋、安排快递发货……

2021年,师江平承包了600亩土地,起初种下核桃树,随后开启散养土鸡、专注高品质土鸡蛋生产的创业之路。

“我在林下不仅种过柴胡、苜蓿,如今还种植了连翘。林间的虫子、草籽,搭配玉米、豆粕、麦麸,再加上胡萝卜、南瓜等,构成了土鸡丰富的‘自助餐’。得益于这样天然的饮食,产出的鸡蛋和鸡肉富含微量元素,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师江平说。

凤鼎农业公司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当地鸡蛋和鸡的价格提升。师江平回忆,她刚返乡创业时,散养土鸡蛋价格是24元一公斤,公鸡价格每公斤36元到40元。随着公司产品畅销全国,价格也节节攀升。如今,公司的土鸡不论斤卖,净重在1.2公斤—1.5公斤的公鸡100元一只,超过1.5公斤的则卖到120元一只,散养土鸡蛋更是常年保持每公斤30元的价格。

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师江平选择林下养鸡并非偶然。她发现,传统养鸡依赖外购饲料,成本高、风险大,而自家承包的林地就是天然的“饲料库”。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她将鸡群散养山林,鸡群自由觅食,其粪便又化作林木生长的有机肥料,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闭环,实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价值增值。

在垣曲县,林下养殖模式丰富多样,除了养禽,还有林下养畜、养蜂等特色产业。养殖户充分利用人工刺槐林、天然连翘等植物资源,大力发展养蜂产业。

历山镇辖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生物物种,栖息着上千种蜜源植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土蜂养殖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历山镇多数村庄邻近山区,自然花品类繁多、野生蜜源丰富,非常适宜养蜂。几十年来,各村百姓逐渐形成了养殖小土蜂的传统,几乎村村都有养蜂户。土蜂蜜一年只采收一次,所产土蜂蜜色泽金黄、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

近年来,历山镇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土蜂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望仙、历山、近佛3个蜂产业村为基础,以蜂蜜加工厂为依托,辐射带动镇域蜂产业发展,蜂蜜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截至目前,全镇蜂农有400余户,养殖土蜂8000余箱(窝),年产土蜂蜜20万公斤。

目前,垣曲县的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已超25万亩,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这片广袤的林下天地,正成为垣曲县百姓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聚宝盆”。

2024年4月,山西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布《山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新一轮改革的大幕。方案聚焦“三权分置”,鼓励探索多样化的森林经营模式,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垣曲县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有效提升森林质量,为“森林食物”的产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不久的将来,“森林食物”注定会成为垣曲经济发展的特色引擎。

本报记者 范 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