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8
记者 陈怡霏 文图
春日和,万物生,劳动正当时。近年来,国家重视耕读教育,鼓励开展田间劳作、农事体验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对农耕文明的认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开垦播种,对孩子们来说究竟有哪些意义?
“帮我扶一下苗!”4月10日下午,空气里带着些许燥热,盐湖区后稷小学的学生们在田垄间忙碌着,挥舞着手中的农具播撒下春天的种子,在实践中感受劳作的辛苦与不易。
为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农耕文明,今年春天,该校在校园内开辟了一片占地近半亩的耕作试验田。每名四年级学生都有机会种下自己喜欢的植物,参与它们的生长过程。
“我现在最关心这些西红柿苗的成长情况,每天早上路过这里,我都要看看它们需不需要浇水。”四年级3班学生令狐梦欣说。
小学生范奕然在种植过程中,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种植蔬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按时浇水、照顾幼苗,今后我会更加珍惜粮食”。
亦耕亦读,在基础的劳作中,孩子们逐渐破译“自然密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苗种多少、坑挖多深、间距如何……这些知识都是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感知到的,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盐湖区后稷小学副校长张国平说。
“我们知道在中午的时候不能浇水,地面温度太高会把苗烫坏。”小学生贾心丽分享着刚刚学到的知识。
劳其身体,磨其意志,厚其学识,这样的“田间课堂”应该“多多益善”。4月16日,在盐湖区南城中心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们拿着小铲,拎着水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种植乐趣。
耕种是该园的传统。春种菜,秋丰收,在劳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真实体验,孩子们识别植物、收获快乐,还与土地和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层的情感联结。”园长马建华说。
开展让学子们受益一生的耕读教育,方向在哪儿?
植根爱农情怀,推进“五育”融合发展。“后稷是我们的农耕之祖,学校以后稷‘勤耕’精神为办学切入点,通过真实体验,让每个孩子知农、爱农,在劳动中拥有责任心,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张国平介绍,学校里设有一所农耕科技博物馆,置身其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农耕文明的灿烂,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耕读教育更要着眼未来,强化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运城籍农学生小高经常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来回穿梭,不断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在学习中,我深切体会到现代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新农人的努力目标,希望未来能用所学知识回报家乡,在农业的广阔天地里翱翔”。
陶行知先生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可见,耕读教育不应流于形式、受限于场地,而应真正发挥其价值,让更多青少年掌握种植技能,“识五谷”“知节气”,让知识扎根祖国大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