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办好“家门口党校”

——万荣县打通新时代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16

记者 邢智轩 曹欣怡

地处山西省南部的万荣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207个行政村,农村党员占全县党员60%以上。长期以来,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面临“场地少、师资缺、内容旧”的难题,部分偏远乡镇农村党员甚至需要往返数十公里到县城参加培训。如何让农村党员教育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近年来,万荣县以乡镇党校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聚焦“阵地建在家门口、师资聚在家门口、课程送到家门口”,探索出一条“党校+产业”“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新路径,切实打通新时代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王显乡党校邀请本土人才苏晓冬讲授果树管理技术。(资料照片)

强化阵地建设

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长期以来,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面临系统性不足、实效性欠缺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多数党员难有机会进入党校接受系统化培训,村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多由村干部或乡镇干部主导,局限于‘文件宣读式’传达,缺乏互动研讨、案例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导致党员‘学不深、用不上’;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党员若想参加县级党校培训,常需多次往返、分批参训,加之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农忙时节时间冲突,实际参训率也不高。这种‘集中难、学习散、效果弱’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回忆起曾经的窘境,解店镇党委组织委员程宁感慨万千。

2024年7月,万荣县委组织部牵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乡镇党校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有组织机构、有教学场所、有师资队伍、有培训计划、有管理制度、有经费保障的“六有”标准,并按照“因地制宜、功能整合、一校多用”原则,将乡镇党校建设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产业园区等资源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乡镇党校建设。

以解店镇为例,该镇将镇政府会议室改造为标准化党校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同时,解店镇还在北薛朝村打造了一处可容纳上百人学习的教学点。

“前段时间,全市组织的集中学习,北薛朝村及周边村落的党员无须再专程赶往镇政府,而是通过就近设立的集中学习点参加学习。这一举措不仅有效保障了农村党员的学习时间,更减少了往返奔波之苦,切实解决了农村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实际困难。”万荣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解店镇打造了两处实践型教学点——中药材种植实训基地与香菇产业示范园。前者聚焦黄芩、柴胡等道地药材的种苗繁育、田间管理和初加工技术,后者则是注重香菇菌棒生产培训。

“在特色教学点,农村党员既可以系统学习标准化生产流程,又能现场参与实操演练。两处教学点已开展专题培训十多场,被大家誉为‘家门口的致富课堂’。”程宁表示。

“鉴于去年的成功经验,今年4月、8月、12月,我们将再组织3次培训,每次的培训时间为3天,培训人数为676人。学习内容不仅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还有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基层治理先进村(社区)现场教学、中药材产业基地现场教学、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程宁拿出了《2025年解店镇党员集中培训计划表》。

为构建乡镇党校规范化、长效化运行机制,万荣县出台关于乡镇党校校务委员会工作制度等5项核心制度,形成覆盖组织管理、教学实施、学员考核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其中,工作制度明确校务委员会职责分工,例会制度保障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教育计划制度实现“一镇一策”精准施训,考勤考核制度将学习成效与党员评议挂钩,档案管理制度全程跟踪培训实效。通过“制度上墙、责任到人、考核落地”,14个乡镇党校年度培训计划完成率达100%,真正以制度刚性推动农村党员教育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截至目前,万荣县累计建成标准化乡镇党校14个、特色教学点29处,培训党员1.8万余人次。

解店镇党校打造的北薛朝村教学点。记者 邢智轩 摄

整合师资队伍

构建本土化教学力量

“过去,乡镇党校依赖县委党校教师‘送教下乡’,课程集中于政策理论,缺乏实操性;乡镇干部兼职授课,但专业性不足。”万荣县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卫峰霞坦言。

在农村党员教育中,师资力量单一、课程脱离实际曾是制约乡镇党校发展的“老大难”。万荣县直面痛点,按照“党政领导讲政策、技术能手传经验、模范人物树榜样、党校教师授理论”的思路,出台《关于选聘县级兼职党员教育讲师的通知》等,推动师资队伍从“单向输出”向“多元共育”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高村镇党校师资队伍共有20人。其中,7人是县委党校的教师,8人是高村镇班子成员,其他5人为高村镇的致富带头人或‘土专家’。”高村镇党委组织委员张敏娟表示,县委党校教师负责把理论讲透,镇班子成员专攻政策落地,“土专家”传经送宝,这样的“组合拳”让党课既能“接天线”又能“接地气”,让镇党校成为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党员教育的主阵地。

在打造专业化师资体系过程中,万荣县按照4个类别,建立师资队伍。第一类是从县级党政机关和县乡两级人才中选聘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基层治理及“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代表以及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的县委党校教师等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解读、基层治理现代化等课程。第二类是邀请现任村干部、经验丰富的离任村干部、老党员、经商能人、技术能手、“土专家”、先进典型人物等,鼓励他们走进课堂、走入田间地头,亲自示范香菇种植、苹果嫁接技术,以及分享矛盾调解实战经验等。第三类是邀请相关部门业务骨干授课,解读项目申报、电商运营、社保政策等实务课程。第四类是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合本地实际,将政策转化为“一村一策”行动方案,每年讲课至少1次以上。

“截至目前,我们按照‘内招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组建了14支乡镇党校师资队伍,共计310人。同时,出台《关于选聘县级兼职党员教育讲师的通知》,选聘‘党政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人物+党务工作者+专家学者+业务骨干及实用技术人才+离退休干部’等各方面人才,组建50余人的县级党员教育师资库,为全县党员教育培训提供稳定、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卫峰霞表示,师资库的人员聘期为两年,聘期结束后,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聘任或进行调整。

紧扣基层需求

打造学用结合新体系

“给农村党员讲党课,最怕‘高空作业’‘理论空转’。比如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如果只念文件、说概念,大家听了也记不住。”在万荣县裴庄镇党校的教室里,县委党校教师谢晓红边整理教案边感慨,“关键是要把生硬的理论‘翻译’成大家能懂的话,比如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拆解成果园托管、电商培训这些具体事,农村党员们立马眼睛就亮了!”

这种“带着露珠”的党课效果立竿见影。北薛朝村党员冯兴家笑道:“以前总觉得中央精神离咱远,现在才明白,村里修路、合作社分红,样样都连着党的二十大报告!”

据了解,万荣县实行县乡党校结对机制,选派县委党校骨干教师与乡镇党校结对,每隔一段时间便到乡镇党校开展业务指导、讲授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思路互通、教学相长。

不仅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

“香菇菌棒制作是香菇栽培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出菇率与产量,选料、配料、灭菌等关键步骤要格外注意……”在解店镇党校打造的特色教学点,淮俊勇向周边乡镇的党员讲解制作香菇棒的诀窍。

淮俊勇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是解店镇北薛朝村家喻户晓的“香菇状元”。这位看似朴实的庄稼汉,却是解店镇党校的“明星讲师”——他探索的香菇菌棒制作技术十分受欢迎,十里八乡的农户都追着喊他“淮老师”。

“解店镇党校的特色教学点是香菇产业示范园,贾村乡党校的特色教学点是苹果主题公园,里望乡党校的特色教学点是薛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个乡镇党校都设置有特色教学点,这些特色教学点不是‘拉郎配’,而是根据各乡镇特点量身定制的‘场景课堂’。每个特色教学点都有人讲解,有可看之处,能学到知识。”卫峰霞介绍说,各乡镇党校还会不定期组织观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大家好!我是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信学,作为这次党课的主讲人,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对我而言难忘的经历——带领公司科研团队攻克止嗽立效丸的工艺难关。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我们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为人民健康事业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这是党课《党旗飘飘 科技领航》中的一幕,讲述了在华康药业党总支的坚强领导和全体党员的努力下,终于成功攻克了止嗽立效丸的各项技术难关。在这个过程中,许信学深刻体会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带来的强大动力。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指出,农村党员培训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注重实战技能培训。根据上级要求和基层需求,万荣县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聚焦教育课程“多元化”建设,开发了《苹果产业追“新”记》《万荣“菇”事多》《党旗飘飘 科技领航》等党课,形成以点带面、线面结合的党员干部教育课程。

“家门口党校”不仅让党员“充电”,更催生发展“裂变”。

“党校教得好,党员跟得上!现在村里搞‘三新’果园项目,党员一呼百应。”高村镇王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玉河说。

从“跑远路”到“家门口”,从“被动学”到“主动干”,万荣县用一座座“红色学堂”、一群群“乡土讲师”、一门门“致富课程”,书写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答卷。在这里,理论与实践交织,党旗与民心相映,“家门口党校”不仅成为农村党员教育的“红色阵地”,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记者手记:

乡镇党校作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其正以“接地气、聚人心、强本领”的实践路径,破解农村党员教育“弱化”“虚化”难题,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定位,构建分层教育体系。针对农村党员年龄结构复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万荣县聚焦建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双轨课程框架: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模块,及时传达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技术应用等现实需求,开发“田间课堂”“案例教学”等实践课程,并组织外出学习观摩,确保教育成果有效转化。

创新机制,破解教育供给难题。万荣县建立乡镇党校专家库,构建“专职讲师+特聘专家+本土能人”的复合型教学队伍,实现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平衡。

乡镇党校的教育培训不仅是理论宣讲,其核心在于搭建“学用结合”的实践闭环,将政策理论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具体行动。采访中,乡镇党校营造的“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农村党员谈起自己参加党校组织的外出观摩时直言:“‘三新’果园采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品种好、产量又高,我们村几个人也聚在一块商量如何借鉴经验提高苹果的产量。”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正在重塑农村党员的角色认知——从政策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发展主动谋划者。当农村党员能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时,理论教育的“软实力”便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