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AI“上岗” 宫颈癌筛查提速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14

记者 陶登肖

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发病首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防治工作是运城市妇幼保健系统的重要职责之一,对宫颈癌进行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癌前期病变或早期癌症,已被公认为是恶性肿瘤防治中最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措施。多年来,运城市妇幼保健院与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紧密团结协作,形成了共同参与、上下联动的“两癌”防治体系。2022年至2024年,全市宫颈癌检查219964例,宫颈癌前期病变检出率340.96/10万,宫颈癌检出率41.37/10万,早期诊断768例,早诊率92.75%。

为了在宫颈癌防治工作中构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级防控体系,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山西省妇幼保健协会的大力帮助支持下,运城市妇幼院“AI病理医生”正式“上岗”。

去年12月20日,市妇幼保健院成功申请了“人工智能宫颈癌防治新技术试点推广项目”暨“宫颈病变专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并于今年2月开展“人工智能宫颈癌防治技术应用”试运行工作。

“医院病理科日常工作量庞大,每日需处理的病理切片数量较大,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巨大。AI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帮助病理医生识别宫颈液基细胞学样本中的异常细胞。”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张合格的片子通常包含5万到7万个细胞,以往,人工分析一张病理切片图像至少需要十多分钟,而AI系统则能在几秒内迅速完成,精准定位病灶区域,极大地缩短了诊断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宫颈癌防治方面,人工智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借助“AI大数据+机器人”,通过对大量宫颈细胞图像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异常细胞,提高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AI大数据+机器人”降低了漏诊率,同时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建议,进而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AI如何让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三甲级”癌筛?

在过去,一名农村妇女做宫颈癌筛查,要么奔波数百公里到大城市三甲医院排队,要么在乡镇卫生院取样后,玻片历经数日颠簸送往大城市检验科,往往需要等待2周至3周才能获得诊断报告。

“癌症早筛不该是奢侈品,要让最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也用得起。”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基层人员只需完成取样、制片和扫描,数据可以实时上传云端,AI完成初筛后由三甲医院专家远程复核。

据了解,市妇幼保健院目前已与万荣县、稷山县、垣曲县、永济市4个县级妇幼保健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AI的助力下,这些医院提高了筛查的工作效率和检出率。同时,市妇幼保健院为转诊上来的阳性患者建立绿色通道,专人负责管理,跟踪随访到位,确保不漏诊不失访。截至3月25日,市妇幼保健院共接收宫颈癌筛查液基细胞学标本8776例,检出阳性435例,阳性率5.26%。

此外,AI技术将推动癌症防控从“病后被动治疗”转向“病前主动干预”,重塑个体健康管理逻辑。

从“偶然筛查”到“终身追踪”:通过云端建立个人细胞病理电子档案,AI持续比对历次筛查数据,动态捕捉细胞微变,提示潜在风险节点,推动定期筛查成为健康“必修课”。

从“千人一面”到“精准预警”:AI结合个体筛查史、地域流行病学特征输出风险评级,对高风险人群推送定向健康指导,实现“一人一策”的预防方案。

从“专业壁垒”到“自主掌控”:筛查报告通过手机推送,辅以动态细胞演变模拟动画,让普通人直观理解病变逻辑,主动参与健康决策。

所以,AI不再只是“查病工具”,而是成为个人健康管理的“预警哨兵”——让癌症预防从“概率博弈”升级为“可量化、可追踪”的科学行为。“AI接管重复性劳动,如阅片、初筛;医生转向决策性工作,如复杂病例诊断、治疗方案制订。AI完成初筛后,医生仅需复核可疑病例,最终实现‘1+1>2’的医学进化。”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