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09
□记者 李爽 文图
4月7日上午9时许,河津市城区街道府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
“花花菜筋腰带,我哥娶媳妇我不在,我在外面做买卖...... ”
该中心4楼多功能大厅,在悠扬的钢琴伴奏声中,50余位老人在声乐老师张潇丹指导下练习河津民歌《花花菜》。
“老师教我们腹式呼吸,唱歌时我会‘气沉丹田’了!”原永亮老人兴奋地说。
该中心三楼的老年书法课堂上,在社区书画社社长王安生的指导下,4位老人神情专注、宁心静气地控笔练字。
“走进书法课堂,感受墨汁在宣纸上晕染,我体验到了书法直击人心的魅力。”柴建泽老人说。
当天下3时许,在4楼智能手机使用课堂上,志愿者石丹蕾、原晓瑞等人手把手教授老人们在智能手机上传送图片、社保认证、清理内存等技能,志愿者教得耐心,老人们学得认真。
“太高兴了,我会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照片并分享图片说明,感觉生活拓宽了许多。”王国柱老人说道。
另一边的音乐大厅,国琴老师董志艺带领学员在排练。
这是该社区“银龄课堂”的几个场景。
“社区开设唱歌、书法、舞蹈等课程,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我越活越年轻了。”柴翠红老人说。
府西社区老年人较多,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2024年5月,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全龄友好”空间,打造音乐、书画等活动室,并开办“银龄课堂”、开设适老化课程。
在活动室建造期间,共建单位河津市音乐家协会投入资金将部分场地装修成音乐大厅,并配备了音乐器材;河津市人民检察院和河津市市委办,为活动室购置了桌椅、空调等设施。
“18门课程错开安排,做到每天有课程、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社区经常组织活动,以书画展、歌舞赛、音乐会等形式,鼓励学员分享汇报学习成果。”府西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薛亚云介绍说。
课堂的创办离不开师资队伍。府西社区借助多方力量,通过外聘专业人士、内挖社区达人等形式组建师资队伍。
“在河津市音乐家协会的支持和协会主席谭晓森指导下,“银龄课堂”开设了多门音乐课。协会还输送了优秀的音乐老师,如董志艺是“国琴网·国琴守护人”,山西省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山西省二胡协会会员等,他精通古琴、二胡、箫等传统乐器,在国家音协、央视等举办的活动中屡获奖项,出访欧洲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等;张潇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书法老师王安生、魏向民、王景生、王锁管、台长生等人是河津市老年书协会员,王安生的书画作品曾在首届三十省区市中国书画传承大赛中获奖。他们的书法各有所长,教学员时都很用心。”
“所有老师都是义务教学,但他们尽心尽力,其精神和风范令人感动。”提起课堂老师,薛亚云如数家珍。
“能为社区的文化发展、老年人的生活尽一份力,我深感荣幸。”葫芦丝老师、老干部马振河说。
“教居民学习书画知识,我很有成就感。”王安生说。
“希望通过教学,除了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带给叔叔阿姨们一些时尚、前沿的艺术理念和思想。”董志艺说。
据了解,社区还通过走访调查、居民推荐、线上自荐等形式,壮大师资力量。
“‘银龄课堂’的学员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教师由原来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50余人,辖区的老年人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这里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课堂,更是重构老年人退休生活的第二舞台。”薛亚云表示,“今后,社区将坚守办学初心,提升办学质量;紧盯老年人需求热点,拓宽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使课程在内容上更“适老”,形式上更“亲老”,从而让老年人通过银龄课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让岁月与知识共舞
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老年人的需求层次已从生存保障向自我实现跃升。河津市府西社区开办“银龄课堂”满足了辖区老年人的这一需求。
采访中,老年学员专注的眼神、兴奋的神态、恍然大悟的惊叹无不告诉我们:学习对老年人而言,除了实用技能的获取,更是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这种“乐学”状态,使晚年生活摆脱了被动消磨时光的无奈,获得了主动创造的喜悦。
“银龄课堂”是一个年龄友好、终身学习的社会文明样本。在这里,岁月与知识共舞,银发与智慧同辉。 记者 李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