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柳村—河东柳氏祖茔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03

黄永久

柳村,在夏县北胡张乡的鸣条岗大洼地东侧的运粮河畔。村民以柳姓为主,是河东望族柳氏后人,村内建有家庙祠堂。

俗传,这里是河东柳氏祖茔地,柳氏族人看坟守孝者分住两个地方。一处接连病亡数人,传说与祖坟相克,应设一屏障遮挡。于是,夯筑起一座约14亩大的村堡,即柳村堡。柳村堡已无人居住,但堡址至今存留。另一处人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村庄,因都为柳姓,故取村名“柳村”。村中曾树有三通丈余高大碑,记载柳氏家族史。老者传言,每年农历二三月份,都会有外地柳氏前来观碑,讨论柳氏家谱事宜。

村东坡岭上有座柳宰相坟,清乾隆六十年墓碑记载是柳宗元叔伯祖柳奭墓葬。柳奭(?-659),蒲州解县人,唐朝宰相、外戚,唐高宗时王皇后的舅父。显庆四年(659),中书令许敬宗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柳奭牵连在内,被下狱处死。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予以平反,追还官爵。《新唐书·列传》载,开元元年(713),柳奭的堂侄孙柳涣上疏皇帝要求“愿许伯祖归葬,孤孙北迁”,“于是诏无忝(柳奭曾孙柳无忝)护奭柩归乡里,官给丧事”。

柳村堡内有柳奭祠堂,占地一亩,祠堂内供奉有香炉、匣子,匣子中放置乌纱帽,三个木牌位和一幅画像。祠堂正面供奉一张20米长大神影,上面按序排列有历代柳氏先辈名号。神影及画像在20世纪90年代被后人埋进了失盗的先人墓道中,乌纱帽和三个牌位由族人珍藏。传说过去每年清明,族人拿着三个牌位到县衙,能够领取三头猪、一头黑牛,以及麻花、油饼等祭奠物品。

历代官府优待柳奭后裔,结婚时允许坐两顶轿子,轿上能搭双顶,还可使用銮驾。途遇官轿时,官员都要下轿避让。打官司时,也不必行跪拜礼,判官还要赐座。

乾隆年间的《解州全志·夏县·古迹》载有“柳宗元墓”条:“在县北三十里柳村,断碑剥落不全。按韩昌黎柳州墓志云,归葬万年先人墓侧,甚确,而此有墓,未详。”

在柳村一带,还有“柳司马道”的传说。唐朝时期,古运粮河经过柳村,河水由柳氏管理并开辟了饮马道。闻喜县河底的店头堡村欲争此河,就把自家水井加盖用土填埋,对外声称靠天吃饭,上诉官府索取运粮河供饮用。村民推荐柳宗元去应诉。柳宗元说,“我们愿把此河给你们,但我们放牧饮马也得用啊”。在官府协调下,又重修一道河渠至河头青龙桥,从此南北向有了两条河。西边岭脚河高为上面河,供人们吃水;大洼地中间河低为下面河,供放牧饮马。沿下面河给柳村留了一条七尺宽马路,路两边立有许多拴马桩。这条马路有30余里长,因为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被人称为“柳司马道”。

民国间,柳氏族人柳永发去河底赶集,因司马道有一段被店头堡人垦为耕地,马车只好从麦地中碾过。不料遭到地主人阻拦索赔。柳永发问:“你们种地左右邻居都是谁”,回答:“东边是某某某,西边为司马道”。接着又问:“谁的司马道?”回答:“柳宗元司马道。”柳永发就追问:“你们怎么把我村的路种了,就说咋办吧?”对方自知理亏,以后再不敢侵占“司马道”了。

柳村外西向二里坡上交叉路口,有座柳宗元石牌坊,民间俗传,凡是行旅路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清代慈禧西狩,探行官经过,先是大言要求挪位,但最终还是绕道避行。到了民国,盗墓风猖狂,柳氏族人为保无虞,拆掉石牌坊,用马车运载填埋进被盗的墓道里,石牌坊从此消失。

无论河东柳氏是谁葬于此地,都可以确定,柳氏家族曾居于此,且唐代就已有村,村名也因柳姓而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