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以“一件小事”映照文学初心

“我人生中的一件事”全国作家主题论坛在河津举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01

运城晚报讯(记者 薛丽娟 杨颖琦)3月30日下午,“黄河龙门 天梯之约”全国作家采风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人生中的一件事”全国作家主题论坛在河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以“我人生中的一件事”为切入点,分享了各自人生和文学道路上的关键转折和创作感悟,折射出文学创作的深层价值与时代担当。

陕西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以主讲身份,从“文学的3个使命:求真、扬善、尚美”为核心,通过诙谐语言与生动案例,系统阐释了文学创作的本质追求。他表示,散文写作的选题应源于真实情感,既要突破新闻式的真实,更要直指人性本质。他以点评陈忠实《白鹿原》为例,说明作家需以时代情感为底色,遵从内心表达。他主张文应以“扬善”为主,给人希望,温暖地表达生活,以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例,肯定其传递希望与幸福感的社会功能。他提出,文学的社会责任在于“以文化人,为梦搭台”,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善的情怀。谈及“尚美”,吴克敬以《白蛇传》白素贞与《西游记》白骨精的形象对比,揭示文学对“另类之美”的独特诠释能力,强调文学创作是探索真善美的过程,作家应成为时代精神的记录者。

在接下来的文学分享会上,作家们以“我人生中的一件事”为切入点,共同分享他们的文学创作经历。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中国作家协会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李晓东以作家鲁迅的《一件小事》为引,提出“偶然性事件往往承载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他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强调作家需具备从日常小事中捕捉时代隐喻的敏锐性。正如鲁迅笔下人的细节,映照了知识分子的道德觉醒与历史转折,文学创作亦需在细微处见宏大。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作家张锐锋分享了自己的高中老师“你应该看些好书”这句话对人生的影响。一位来自上海的女教师通过俄语朗诵与私人藏书,为他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她教会我好书的标准,让我意识到人应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这种启蒙最终促使他确立文学理想,以阅读与创作实现精神突围。

“我是一条小小的鲤鱼,从此跃过龙门。”女作家蒋殊以获奖作品《一碗饭一条命》实现创作突破,讲述了7年前作品发表的偶然契机。她以“鲤鱼跳龙门”自喻,将个人创作突破与河津文化意象相联结,计划在大禹治水、鲤鱼化龙传说的发源地续写新作,探索个人经历与历史传说的时空共鸣。

白庚胜、卜寸丹、朱佩君、水孩儿(吴艳艳)等作家,也通过“童年作文获奖”“退稿经历”等个体故事,展现了人生中看似微小的事件,往往成为点燃创作激情、塑造文学品格的关键火种。

这场论坛以“人生中的一件事”为切口,展现了作家群体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思考:文学是时代精神的镜子,需在细节中见宏大;创作是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需平衡思想性与人民性;文化传承需扎根地域土壤,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启示,更是作家“以文载道”的初心映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