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新绛: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在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征程中拼出精彩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21

汇聚磅礴力量,书写奋进华章。3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新绛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3月20日,新绛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出席新绛县两会的代表委员担当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积极建言献策,书写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崭新篇章。

2025年新绛县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总结2024年工作,详细部署安排2025年工作,号召全县上下锚定市委“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聚焦建设“五区五城”目标定位,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全方位转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精准有效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扎实基础。

2024年工作回顾

新绛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稳中求进、克难攻坚,推动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逐步落地见效,现代化建设步履稳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9亿元,同比增长4%,高于全省、全市增速,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向新而行,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精品钢、碳基新材料、绿色建材、精细化工4条产业链加速升级,焦炭、炼钢先进产能达到100%。天地和公司被纳入省级特钢材料产业链“链上企业”,威顿特种水泥入选首批“山西省新材料精品清单”,银盛化工成为山西民营瞪羚企业。天祥机械、天利塑料、恒伟达生物等9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数字赋能转型持续推进。圆通智慧科创园落地建设,新时代“水旱码头”再添繁荣发展新动能。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优化为16.1:42.6:41.3,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主动力。

向效而行,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贴新办”政务服务品牌日益响亮,免费帮办代办事项扩展到417个,162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9项高频许可业务可以“秒批秒办”,养老自助认证服务实现镇村(社区)全覆盖,群众办事更方便,企业办事更省心。新培育11家“小升规”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家,“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4家,企业梯次培育格局进一步完善。

向兴而行,文旅产业跃上新台阶。“绛州古城中国年”异彩纷呈、火爆出圈,为全县人民和外地游客奉上了一场互动式、沉浸式国潮文化盛宴。《知府闹春》《知府升堂》好戏连台,绛州鼓乐、皮影蒲剧轮番登场,特色美食、非遗文创、游艺体验热闹非凡,“百花仙子”“悟空巡城”百盏华灯流光溢彩,宝塔灯光秀和飞天凤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璀璨古城夜空,社火展演再现绛州民俗魅力,创意集市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暖心“宠客”服务获得一致点赞。今年春节期间全县旅游人数再创新高达70.57万人次,门票收入和旅游消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37.6%、47%。全县干部群众对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自豪感显著增强,保护活化利用古城的信心更加坚定。

向民而行,民生事业绘就新图景。18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城区免费公交日均载客2500人次,极大方便群众出行。首家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投入运营,发放托育补助49.5万元惠及133户家庭,发放高龄津贴627.5万元惠及8.9万人次。县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全面提升,中医医院康复诊疗服务水平全市领先。政府购买义务教育学位超1万个,有效满足就学需求,高考二本达线率突破86%,连续获评全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殡仪馆免费服务“身后事”,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农村自来水全部入户,在全市率先提前实现省定目标。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2025年工作安排

聚力抓好项目建设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以政策机遇为切入点,精准谋划项目。抢抓“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紧盯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投向支持领域,积极储备有利于壮大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的优质项目,着力提高项目成熟度,争取已经谋划的总投资43.8亿元的36个政府投资项目更多纳入上级项目资金“盘子”。

以放大优势为着力点,全力招商引资。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招商经验,创新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图谱,推动招商引资从拼优惠政策向拼优质服务转变,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充分宣传展示比较优势,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全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努力引进一批延链强链项目。

以要素保障为支撑点,强化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效、护航、优服、攻坚四大行动,做好全周期服务保障,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支撑,助推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确保新建项目三季度全面开工。深化领导包联机制,紧盯开工、建设、投产3个环节,推动总投资262亿元的168个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

聚力深化改革创新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有效推动重点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格财政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高效保障重大项目、重点任务、重要民生。全面建立乡镇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乡镇职责、理顺县镇权责关系,持续为乡镇减负。深化能源革命试点改革,实施威科风力发电、中核汇能分布式光伏项目,再规划建设200个充电桩,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加大外贸主体帮扶培育力度,推动出口额恢复增长。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创优“贴新办”政务服务品牌,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建设群众服务中心,完善乡镇自助政务服务,全面梳理“企业、项目、自然人”433个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推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深化“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落实“企业安静期”制度,维护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推动更多企业在“晋兴板”挂牌。常态化开展入企帮扶,用好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惠企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用好企业应急周转金,加大政银企对接服务力度。倾听企业声音,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政府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强化科技引领赋能。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高义钢铁、银盛化工、威顿水泥升级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大新传动、祥禾机械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在联合“揭榜挂帅”、关键性技术联合研发、企业难题委托攻关、共建博士工作站和大学生企业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聚力建设新型工业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做强存量。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提升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推动钢铁、焦化、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持续壮大精品钢、碳基新材料、绿色建材、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链,实施高义钢铁全连轧带钢生产线、林宏源镍铬合金铁、中通交通公路护栏二期、贵达交通波纹护栏板、威顿水泥骨料扩建、亿兆电力超高性能混凝土杆和钢棒生产线、鑫鸿海风冷式硝酸基高塔等项目,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

推动新兴产业扩规提质、做优增量。实施威顿水泥高效环保脱硫剂、磊玉活性钙深加工等项目,争取省、市战新产业奖补,引导现有战新企业进一步迭代升级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新培育1家战新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小升规”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新建25座5G基站,抢抓时机布局未来产业。

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做大体量。实施开发区地下管网提升工程,完成精品钢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污水应急工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全力推进银昌化工本质安全提升、华丰阳乌洛托品提质增效等项目投产达效,多维度、全方位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开启化工园区发展新篇章。纵深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滚动开展好“三个一批”活动,持续提高“三率”“三度”,推动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聚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优创特五大主导产业。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开展粮食单产提升和种业振兴行动,加快2万亩省级小麦制种基地和3.3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35万亩小麦“一喷三防”任务,保障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6.1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4.76亿斤以上。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建设,加快实施集约化育苗生产基地、老旧日光温室改造提升等“八大工程”,打造3个新型日光温室群示范点,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000亩。大力发展供港供澳蔬菜产业,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军特大城市市场。积极争取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数字化油桃产业基地建设,再建1000亩设施油桃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设施油桃规模。持续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畜禽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扩大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新建100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新培育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家,再认定11个“三品一标”产品、3个“圳品”产品。

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完成40名行政村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发展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社联合等模式,唤醒集体“沉睡资产”,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900万元,3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55%,100万元以上村达到18个。

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巩固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做实做细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用好“一键报贫”自主申报系统,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建好管好用好产业帮扶项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措并举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聚力狠抓文旅融合

打造绛州古城知名旅游品牌

加强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大益成纺纱厂旧址消防工程、3处低级别文物修缮、白台寺数字化保护等文物平安工程,有序开放北池稷王庙、寿圣寺大殿和乔沟头玉皇庙3处国保单位,加快推进博物馆配套工程和文物展示利用。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和新场景供给。开展景区创A提档升级行动,推动阳王稷益庙创建3A级旅游景区,实施绛州署4A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绛州澄泥砚文化园游客接待中心、绛州古城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绛州鼓乐非遗传习用房改造提升等项目,开发古城民宿,发展演艺经济,丰富业态植入,为绛州古城争创5A级旅游景区奠定基础。同时,围绕娄庄稻田小镇、新和生态村、万安万亩桃园基地等打造10条农文旅特色旅游线路,做优“景区+研学”特色文旅模式。新建1处河东书房,免费送戏曲、鼓乐、电影下乡2000场以上,持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多维宣传推介矩阵。加快打造文旅LOGO、吉祥物、表情包等文旅IP,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文旅宣传片、微视频,动态优化全域旅游“打卡”攻略,支持旅游达人、业界大咖直播探访、创作短视频,综合发挥“主流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作用,形成“新闻报道+专题宣传+网红推介”的立体矩阵。深化“绛州古城中国年”文旅品牌建设,办好主题鲜明的民俗展演、沉浸体验项目,通过线上直播引流、线下活动造势,拓宽文旅传播“朋友圈”,全方位呈现“宝藏县城”的多元魅力。

聚力壮大商贸物流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挖掘商贸物流潜质。建设横桥镇商贸中心,加快圆通智慧科创园建设,提升物流辐射面和影响力。开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继续实行农产品上行快件物流补助,推进运利物流铁路线改造项目,加快“公转铁”,推动交通运输业恢复增长。

提升电商发展潜力。提档升级乡村e镇,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加强与抖音、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针对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电商企业等群体开展精准电商孵化培训。深耕本地特色,组织“新绛好礼”特色产品参加文博会、工博会等全国性展会,助力绛州黄心油桃汁、石雕砚台、爆浆山楂等特色产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激发县域消费潜能。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落实扩容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促进家电、家装厨卫、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和手机等3C数码产品消费。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夜间经济、地摊经济,激发消费市场主体活力。加大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培育力度,提升酒店、民宿、餐饮服务品质,增强消费服务体验感。

聚力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城乡发展面貌

重塑古城历史风貌。加快出台《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绛州古城保护更新规划》《绛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高质量规划牵引高水平保护。加快实施绛州古城景区风貌整治、东天池生态环境治理、顺城街片区保护提升等21个古城建设项目,改造提升文庙南路,保护修复安子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11处历史建筑和古民居,实施东街、韩家巷、中城巷、桥北路等4条历史文化街巷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和风貌整治。研究出台《新绛县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管理办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私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快省道临夏线新绛县城过境段改线、G5京昆高速公路新绛互通收费站改建等工程,打通龙兴北路北段,推进城壕路、朝殿路、孝义路等10条道路“三线入地”改造,加强108国道城区段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城市风貌。启动新城区集中供热项目,推动既有住宅自愿加装电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动滨湖上院、紫金悦府开工建设,加快金麟府、幸福小区二期、鼓水街安置房及公租房建设,启动保障性住房安置小区项目,建设3处口袋公园,不断提升宜居水平。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鼓励支持农村整体风貌“微改造、精提升”,再建3个精品示范村、20个提档升级村。实施农村道路改造、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乡村资源路、产业路,实施24处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乡村公共设施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建设,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废旧宅基地等专项整治,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聚力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强化攻坚,决胜蓝天保卫战。开展利剑斩污和空气质量攻坚行动,严格执行“一县一策”方案,一体推进“治污、控煤、降尘、管车、禁烧”,力争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出全省倒15、PM2.5浓度控制在40μg/m3以下。加大开发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季丰祥除尘灰综合利用项目,完善银盛科技硝化烟气脱硝治理设施,持续削减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推进“禁煤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清洁取暖改造。增配一批新型环卫设备,加大重点道路清扫、冲洗、雾炮频次,降低道路扬尘污染。

全力出击,打赢碧水保卫战。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加快新大桥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工程、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浍河新绛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汾河干流新绛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古堆和万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9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工程今年全部竣工、整体达效。深入推进“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清河保质”行动,推动幸福河湖晋星升级。对开发区雨水管网入汾河排口水质进行管控整治,在5个主要入河排污口增设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强化汾河、浍河沿岸污水处理厂(站)、入河排口的日常巡查监管,确保汾河、浍河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

精准施策,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专项检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力度,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汾河流域新绛段生态功能保护线,加快推进56.3公里生态廊道、38公里防护林建设,完成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加大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力度,严厉打击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违规采矿行为,持续巩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水平。

聚力守牢风险底线

加快建设平安新绛

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危化品、非煤矿山、冶金工贸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打非治违”,推动化工企业入园纳管。强化农用车违规载人专项整治和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加快新绛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迁建项目,做好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实筑牢安全风险屏障。深入推行“田长制”,动真碰硬抓好卫片执法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切实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加大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力度,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政府工作法治化建设。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推动领导干部下沉接访制度化,及时高效化解信访矛盾。加快万安派出所、执法办案中心、民警训练基地改造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电诈、毒品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统筹做好社会治安、舆情应对等工作。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西曲蔬菜批发市场农产品快速检测能力,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双拥、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

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发挥零工市场和乡镇(社区)就业服务站作用,开展大规模技能提升培训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招募12名社区助理,助力青年就业成长与社区专业服务双提升。推动重点企业劳动纠纷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持续开展整治欠薪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全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维修改造北张、泽掌、古交、横桥中心校等6所寄宿制学校校舍,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新城中学建设,扩大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供给;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支持新绛中学创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龙兴镇、三泉镇全民健身中心,推动全民健身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力争县人民医院通过三级医院服务能力评审验收,实施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提升、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疗设备设施提升等项目,完成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持续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开展扶残助学圆梦,对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做好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工作。免费为200名高危人群进行上消化道健康筛查。积极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

全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支持普惠性托育机构规范运营,深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成古交中心敬老院、金康医养综合楼、泰康怡养老年公寓,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实行医保省级统筹,抓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兜牢社会保障底线。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今年将在承接落实好省、市政府16件民生实事的基础上,再办好4件民生实事:一是提升改造“四好农村路”50公里;二是改造老城区6条小街小巷;三是改造12个城镇老旧小区;四是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40张,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质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