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盐商翘楚“卞合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3-14

□赵波

盐池东、中、西三十铺(图片出自1915年河东盐池全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运城盐池古称“盐贩之泽”,它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唐有盐池十八,河东居其五,而有东西两池之称。在安邑者为东池,在解州者为西池,迄今池庙内犹奉东西二池神。”(清《河东盐法备览》卷一·盐池门)东池自古以来(盐池最东边大堰以西的盐畦)有一条黑河,古人称之为“产盐之母”。它横贯东西,下接盐层,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是食盐晒制原料卤水的最基本来源。水质好、贮量大,晒制的食盐质量高、成本低,成为东池盐畦、盐产、盐厂、盐号、盐商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东池盐畦叫“东阡铺”,老盐工俗称“东湾盐”,按今地质报告名称为:东滩矿区和界村矿区。在东阡铺有数十家私人“盐号”“盐厂”,如:“景德馨”“乔宥”“周宗贤”“姚长盛”“刘永锡”等,其中“卞合兴”(原址在原盐化局老五厂二工段)盐号,不论从人员、资本、产量、质量、盐畦数量都是首屈一指。卞合兴私人盐号资本雄厚,盐工众多,由于地处东池富矿区,盐产颗粒大、产量高、销售地域广,食用既咸又香,味美可口,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消费市场口碑赞誉有加。盐业生产给卞合兴带来了巨大的营业收入和红利。

“卞合兴”成立时间不详,由运城著名的盐商罗氏家族成立。罗家祖籍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明代迁居到商贾云集、物流繁华的稷山县杨赵村。迁至稷山的罗家第一代(即罗眉仙的曾祖父)曾在江西经商,开一家当铺,属晋商的一支。当年开当铺的罗家小伙写得一手好字,由他自己撰写的一副对联悬挂于当铺外,被路过的一位稷山籍葛姓官员看到,这位官员对小伙子的字及楹联大为赞赏,遂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江西遍地战火,为了生存,开当铺的罗家小伙独自一人从江西逃回山西介休老家。当时,南方烽火连天,交通相对闭塞、信息不畅的山西却比较太平。介休的罗家亲友对罗家小伙独自一人逃回山西很不以为然,大家怀疑小伙是变卖了当铺想独吞罗家财产。被误解的罗家小伙眼看在介休老家难以立足,一气之下,投奔到稷山杨赵自己的岳父家,便在稷山安家落户。以后罗家凭借贩运、经销运城盐池盐业,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清末,罗家子弟罗可桓,字公玉,号“稷东野人”,1873年生于稷山县杨赵村,幼年好学,其曾祖父罗桂便送他到介休“绵山书院”读书。1900年他曾经准备东渡日本留学,准备启程时,因故未能成行。罗可桓于绵山书院肆业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高中举人。他工诗文,尤以书法享誉一时,在晋南无论公私藏家仍多有其书迹收藏或流传于世,并著作有《稷东寓公诗抄》八卷,有民国十五年(1926年)介休罗氏铅印本流传于世,至今山西博物院存有他的书画手迹、真品。运城市盐湖区图书馆也保存着他的《稷东寓公诗抄》。

罗可桓学识渊博,加上祖上经商,继承祖业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巨商富贾。罗家当年在运城置办房产,曾经是运城城区老东街大户之一,建有老宅。老宅临街处为楼,中间为厅,后边为室院,院内雕梁画栋。

民国时期,罗可桓之子罗眉仙在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毕业后,担任过山西天镇县、繁峙县县长,后因战乱回到稷山。为了生计,他来到运城,接手祖上基业经营盐号卞合兴,之后在闻喜、万荣、新绛、河津、稷山等地开有盐店、药店,还经营“裕成源”钱庄等多家字号。据说,罗家人从运城到太原办事从不住别家客栈,都由自家字号安排招待。当年在老东街罗家阁楼上的盐帖(相当于今天的货物出库单)就堆满阁楼。那种用雕版印刷的绵(麻)纸盐帖,每张上都印有“出盐1500担”字样。由此可见,当年卞合兴盐号生意规模之大。当年裕成源钱庄门面的匾额很厚很大,比现在普通办公桌桌面还要宽大,上边阴刻有字。

罗家盐号经营得如鱼得水,民国时期达到了鼎盛。此时,卞合兴资金规模即达到了12万银圆(股金),每股1000银圆,常年固定工人二三百人,产盐旺季还起用一些临时季节工,包括长工和短工。在盐池东湾盐厂老字号,还有两三座古式院落和一幢全木制二层小楼,甜水井一眼,院内的多棵柏树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现已毁。

卞合兴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立场操练卤水,盐的晒制用水主要是老滩水、滹沱水、井水。这三种卤水浓度不一、含盐量不等,而晒盐的饱和卤水浓度,一般要求达到28%~30%。因此,晒盐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操练卤水,经过蒸发操练,使之达到饱和的程度。通过几道蓄水池过滤,不断去掉杂质,使盐的质量大为提升。一般食盐结晶约为7天,其流程为:饱和卤水灌畦——结晶晒盐——放母液水——产盐——清池整修——上水复制。这样周而复始,每年大约可产12次之多。放水后经太阳暴晒,把水分蒸发了,主要是到了四、五、六、七、八月间就生成了颗盐。然后把盐堆成大堆子(料堆),即可外运售卖。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盐场铲盐完工,属于季节性生产。卞合兴所处位置正是运城盐池产盐资源最多的地方,一斤水可以晒盐四五两,加之管理规范合理,经营效益非常好,每年可产潞盐450万公斤。

卞合兴的大掌柜、二掌柜和先生负责管行政和财务。老和尚、二掌柜负责技术管理。他们对何时放水、练水、结晶、铲出、成料,再循环铲盐都有一套成熟的办法。老和尚不仅懂铲盐技术,还会看气候,预测气象变化,以便更好地安排食盐生产。所以,掌柜不但吃饭时必须等他到席才能开饭,而且还让他坐上席,身边还有小伙计专门侍候,夏天摇扇子、递毛巾擦汗,冬天专门搬火炉取暖,小心翼翼,不敢一丝怠慢。他们的收入都很丰厚,年薪为100银圆~400银圆。每到年终,掌柜的要做决算,算出纯利,然后按股票多少分红。

卞合兴老字号的盐业生意给罗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罗家秉持“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盐商精神,回报乡梓,回报社会,在稷山杨赵兴学修路,造福于民。每当青黄不接之时,罗眉仙总要派大车往老家稷山杨赵运去大量白面,供村里贫寒人家生活。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有学可上,罗家还建起了一所义学“文达小学”,免费供村子里的孩子读书。罗家当年不仅盖起了学校,而且还定做了50套标准课桌椅,供学生使用。只要到义学上学的学生,学习用具全部免费使用。罗家还出资请了4位先生在文达小学执教。

抗日战争时期,卞合兴东家罗眉仙还多次资助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后因躲避战乱,迁居西安定居,之后又返回运城。1980年罗眉仙先生八十高龄离世。

作为明清以来的盐商老字号,卞合兴是众多运城盐池盐商老字号的一个缩影。在现在流传下来的盐商史料中,明确记载盐商敬奉、崇祀关公,分析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关公是运城同乡,更重要的是关公是忠义的代表、忠义的化身、忠义的践行者,是“义存高远、以义制利”的典范。盐商老字号卞合兴便秉承了这一传统和理念。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