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06
刘锁祥
古人论书从两汉魏晋始,盖因书法艺术进入了自觉时期。扬雄《法言》云:“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体大备后,人们对自然和书法的认识走向深入。自此,书法家和理论家的实践互动也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姚奠中先生是现当代国学大家、教育大家,毕生致力于文史哲领域研究和教育工作。书法对于他来讲是“余事”。由于从小染翰,终生笔墨不离手,再加上丰富的学养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屋建瓴,使得先生学问之余的论书虽着墨不多,却有着独到的书学思想和真知灼见。
谈及姚奠中先生“论书”,或是先生“书论”,有五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人品立书品。姚先生教导学生先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主张写字要有正气、有骨气,反对俗气、奴气、媚气。傅山论书“不自正入,不能变出”。这是姚先生无数次给学生和书法爱好者提到的,也是他的一贯主张。练书法和做学问一样,不能讨巧,得下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虽弱必强。那种赶时髦、追时风,没有根基的书法,姚先生认为站不住脚。先生在私塾和小学阶段,受其伯父督教习字,日课大小楷,十年不间断,初从赵,后改颜,兼学魏碑、篆隶。一九三五年就读章太炎先生门下,书艺大进,走上书法正途。他的书法得益于颜真卿正统血脉,成功将金文高古之线和北碑朴厚之形化入,成为“正入”“变出”的当代书坛代表人物。
二是要重视文字学,主张碑帖兼容。章太炎先生治学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朴学等。章先生在日本、苏州讲学主张从小学(文字学)入手。这是章门弟子做学问的基本道统。因此,姚奠中先生受其影响,对于学习篆书,学习《说文》,以及文字学的研习和个人文化修养非常重视。他强调:“写字要懂得古文字,要写得规范,要有文化修养,没有文化,怎么写也写不高。”姚先生承清末民初碑学书法之余绪,在创作实践中,上溯篆籀,涵泳魏隶,融汇行草,博采众长。他的论书绝句“重帖轻碑骨力微,扬碑抑帖亦奚为。兼收博取形神具,无事矜奇自出奇”,表明了他的书法立场和观点。
三是书法的社会作用。大家清楚记得,姚先生于二〇〇九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后,面对新闻媒体,先生有这样一段颇具深意的感言,他说:“获奖得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不足轻重。”先生接下来又说:“由于书法又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把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
先生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刻上发表、阐述他的观点,是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的,事实证明亦是有力量的。在此,先生不但告诉和定义了问题,亦郑重地给出了问题的答案。细析有三:
其一,先生告诉和定义的问题是 “书法是文化载体”,即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孕育和结晶之后的艺术,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中华文化,自不为过。
其二,承载了文化的书法,其发挥的作用一定是双重的、积极向上的。
其三,所谓“双重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表现?先生说:“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我理解是书法家首先要以自己的一腔热忱写出好看的、具有正大气象和感染力的字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
以上归结到一点,这完全基于姚先生对中华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重视和理性方面的思考。其中,先生进而深及的是对作为“文化载体的书法”对社会所应具有的“双重作用”问题的现代思考,其所论意义深远而重要。
四是书法本体的审美意旨和书法技艺的基本要求。先生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书论《六要六不要》,即要写不要画、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轻飘、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造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与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虽隔着时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论书的“六要六不要”可以说是对“四宁四毋”的补充和创新,是对书法健康发展的良好箴言和当代书法理论的建树。
五是以诗论书,影响深远。姚奠中先生的诗词多为随时、随地、随感而发。先生的论书绝句可以说是论书当中极为精彩的一部分。其诗涵盖书法史、书法技法、美学批评、人物品鉴等。先生论书绝句十余首,从“殷甲周金汉魏碑”书史评述开始,中间品评魏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巧媚排除始得真,苍松古柏肖为人。旁参篆隶知奇变,不与宋元作后尘。”论书绝句朗朗上口,文书双璧,有着文辞、文献、文史的作用。阅读姚先生论书绝句是对我们回归传统的又一重要启示。
恩师姚公奠中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同门原旭东学弟梳理并选编了四十余条先生论书方面的论述,选编的内容,均反映出先生书论有至深、至广、至简三个特点。
至深,是指先生所论是站在了文化的制高点上看待问题、看待书法的,先生的论述是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得出的高度总结;至广,是说先生论书的内容广泛,涵盖书史、技法、审美、创作,比较全面;至简,是先生论书言简意赅,说出来的话、所论述的问题是别人能听得懂、用得上的。
姚奠中先生一九四九年前辗转南方各高校从教,于一九五一年回到山西大学,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为一些书法研究文集写序,鼓励学生成立书法社团并亲自指导。向他求教书法的学生很多,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悉心指导,耳提面命,影响广泛。他教育学生既重视传统,又敢于突破传统,鼓励学生“追慕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成一家”。先生的诸多弟子和学生现已成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和古典文学领域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中坚力量。从这一点来讲,姚先生无疑也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行者。
先生的论书陈言务去,简明扼要,明畅易晓,而其书艺又是将深厚的文化学养和情感不露痕迹地糅进笔墨之中,守正创新而具中和沉静大美,既有雄浑豪迈的庙堂之气,又有潇洒率真的书卷之气。这种精神展示了一种大方、明朗、振奋、激昂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理想,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周汝昌先生称其“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学者诗人翰墨师” “功深味厚中华境”。
霍松林先生说:“姚奠中先生雄才博学,其人品、学问、书艺均为当代典范。”
冯其庸先生说:“姚公之书四体皆精,信笔神游,无半点尘俗气。谓格高韵古。虽传之千百年后亦神光四溢也。”
姚先生虽然视书法为“余事”,但他篆、隶、楷、行、草诸体兼擅,书法雄浑苍劲,碑帖融合,高古大气,是当代书坛的杰出代表。本书编排文图兼具,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生高深的书艺和思想。
记得早些年前有一次,作为弟子的我曾试着给先生写一首四句小诗,先生看后说“这第二句不好”,随即改成“平常言语寓沉思”。小诗最终呈现的是:
作字作人仰我师,平常言语寓沉思。
追求神韵于书外,何处春光不是诗。
先生一句“平常言语”之改动,对我影响将是终生的。
《姚奠中论书》一书的出版,对我们学生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在学习书法和了解、研究姚先生的书法艺术方面,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是原旭东主编的《姚奠中论书》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序言作者刘锁祥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师范学院文学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教授,太原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史论与艺术研究所所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