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27
□李卓庭 赵毅 白莹洁
大地回春,农时催人。盐湖区31万亩冬小麦迎来返青期,智能渗灌在地下织就“数字水网”,植保无人机穿梭编织“科技经纬”,农业物联网跳动着绿色希望……一幅科技赋能春耕的现代农耕图景,正徐徐展开。
这几天,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忙着在田里铺设渗灌带,准备浇返青水。他今年承包种植800亩小麦,共需铺设渗灌带80万米,埋在田地3厘米左右,并与每块地头控制开闭的电磁阀进行连接。“手机一点,电磁阀就开了,很快800亩地就能浇得透透的!”董会龙轻点屏幕,智能渗灌随即启动开始浇地。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打开电脑上的智慧物联网系统,当前土壤各项数据一览无余。
据董会龙介绍,过去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浇地,40亩地需要40天才能浇完,一亩地大约需要80立方米水。现在通过渗灌带浇水,800亩地8天就浇完了,一亩地只需20立方米水,更节水、节电。
“今年亩产预计突破1300斤,比去年有所增加。”董会龙说。
不远处,农技人员正操控植保无人机开展飞巡作业。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春耕场景,正被“云端种地”“智慧管田”新模式改写。
新农具上岗,新农技落地,离不开电力“先行官”支持。2月25日,国网盐湖区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张辉、卞文军来到董会龙的小麦地里,对机井配变进行红外测温,对相关线路开展无人机巡视,帮助农户检查浇灌设备用电安全情况。“老董,你这开关箱里的电线绝缘有点破损。”张辉在检查浇灌设备开关箱时,发现了一处隐患,随即帮助董会龙重新缠绕绝缘层。这样的“田间问诊”,已成为春灌期间供电服务新景。
据悉,国网盐湖区供电公司近期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成立3支助农服务组,截至目前,共走访农业用户300余户,对5条10千伏线路、57台农灌变压器进行巡查,排查消除用电隐患15处。同时,根据智能设备用电特性,构建“空中无人机+地面红外测温+云端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相关用电负荷,及时消除隐患,全力保障春灌用电。
仓廪实,天下安。智能渗灌精准浇水,农业物联网全天候“把脉”苗情,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盐湖沃野上的春耕新景,让千年农事在科技脉搏中焕发新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