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24
运城晚报讯(记者 刘凯华)随着天气逐渐回暖,春耕备耕的序幕正式拉开。在夏县庙前镇杨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育苗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抢抓农时,有序开展春季菜苗的播种工作,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现场,一台蔬菜秧苗播种机高效运转。这台机器通过装土、压穴、点种、覆土等全自动流程,每小时可播种500盘,一个批次能处理两万盘,相当于250万棵苗,可种植到七八十亩地。“从播种到出苗,整个过程需要50天。”从杨村村委会主任郝运峰的言语中,记者得知了这台机器是如何在智慧运作下大大地提升育苗效率——
播种完成后,工人们将穴盘整齐摆放,运输到苗床进行堆盘;为了提高出芽率,他们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进行高温催芽;3天后,催芽完成,开始摆苗床并洒水。
至此,一棵棵嫩苗破土而出。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这些幼苗也为春季周边地区广大的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新”希望和“苗”保障。
但仅仅是出苗还远远不够,郝运峰告诉记者,出苗20天后,工人们会根据菜苗的大小进行分苗摆放,确保每穴都有苗且整齐度高,从而提高供苗品质。同时,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和自动喷灌设备,他们实现了温度和湿度的精准调控,使育苗成活率从传统方法的80%提升到了90%以上。
“目前,示范园的两个育苗棚订单已满,主要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种蔬菜苗,包括附近的西红柿、万荣的西瓜及绛县的辣椒,订单量达200多万苗。”郝运峰表示,随着自家“春苗”的红火,他们计划再增加4个育苗棚,以满足更多菜农的需求。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