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纪录片《守护自然:运城盐湖》在央视频等海内外八家流媒体首播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20

本报讯(记者 赵卓菁)近日,纪录片《守护自然:运城盐湖》在央视频华夏纪录频道、海外五大流媒体以及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同步首播,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与好评。

观看纪录片《守护自然:运城盐湖》,请扫二维码。

该纪录片的制作有着深刻背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16日考察山西运城盐湖时强调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运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家协会等,积极组织地质学家、盐湖文化研究人员、作家、导演调研采风,于当年12月份在中宣部国家电影局成功立项公示。经过近一年精心打磨剧本,于2024年5月在运城实地开机拍摄。

纪录片由陈国栋担任总监制,孙浩担任总策划并解说,朱梦棣担任导演、编剧兼制片人。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作家》杂志2025年第2期全文发表了编剧、导演朱梦棣创作的纪录片《守护自然:运城盐湖》剧本,同时该剧本入围全国第五届科普微电影大赛最佳编剧奖。

运城是东汉末名将关羽的故乡,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运城盐湖诞生于5亿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面积达132平方公里,其中盐分含量最高可达32%,大约是海水的8倍,类似中东的死海,因而被称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拥有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史,有“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的美誉。

纪录片以运城盐湖为核心,采用科学视角与人文历史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盐湖从工业开发到生态保护的转型历程。历史上,盐湖因“垦畦浇晒法”制盐技术闻名,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唐代盐税一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但20世纪工业化开发导致盐湖生态退化,成为化工基地。近年来,运城市秉持“退盐还湖”“生态优先”的理念,关停周边工业企业,大力修复湿地、治理污染,盐湖重现“七彩调色盘”景观。如今,盐湖成为众多鸟类栖息地,记录到的鸟类已超两百种,包括天鹅、火烈鸟等珍稀物种,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标杆。

纪录片还通过黄帝与蚩尤争夺盐湖,引发中华历史上的第一场战争——涿鹿之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推进了中华社会文明的进步,到世界上现存有据可查、最早的人工开凿的虞坂古盐道上发生的“伯乐相马”“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等故事的历史痕迹,串联起盐湖与中华文明的文化脉动。

同时,纪录片呈现了“七彩盐湖”的迷人景象,深入解析盐湖的“色彩之谜”。运城盐湖的转型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发展模式的革新,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依托盐湖的独特微生物资源,推动科研与产业升级,为全球内陆盐湖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纪录片首播后,获全球观众关注,被赞为“科学与诗意的完美交融”。金牌解说员孙浩在纪录片结尾深情旁白:“对大自然敬畏与守护,才是人类对自己最好的尊重与保护,才是未来文明之路的根本。”这部纪录片是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的成功实践,让更多人了解运城盐湖的生态涅槃与文明传承。

该纪录片拍摄得到了运城文化界的鼎力支持,总策划孙浩、解团结,联合总监制为张云、范宗胜。该纪录片出镜人物均为运城本土文化名流和专家,如薛生升、曹龙、李汝珍、丁红霞、景晓雄、范宗胜、相秋喜、赵光华、柴海军、王妍龙、赵英杰、景子夏、卢运锋、赵波、相优、任俊鹏、刘辰丹等。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团队、运城烈火骑行团队、七彩盐湖风筝团队、《航拍运城》团队、《南风歌》河东吟诵非遗传承人团队等也积极参与到拍摄中。特别是运城本土著名歌手华峰,在片尾倾情演唱的刘冰清作词、马辉作曲的原创歌曲《运城》,更是把纪录片推向高潮。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