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19
记者 邢智轩 曹欣怡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和民生关切,积极建言献策,交出了一份饱含民意、彰显担当的履职答卷。为扎实做好议案建议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严格遵循《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提出和处理办法》等规定,要求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引导代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民生热点及社会治理难点,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会议期间,通过两次专题会议强化统筹协调,严把议案建议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提得准、办得实”。
各代表团积极响应,组织代表立足“一府两院”工作实际,深入调研、精准选题。对内容空泛、表述模糊、操作性不强的建议,及时指导修改完善,推动议案建议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最终,大会共收到代表建议432件,其中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事原案7件,经大会主席团审议后转为建议办理。从建议分布看,盐湖区代表团以159件居首,永济、临猗等县(市、区)代表团亦贡献突出,充分体现了代表们扎根基层、倾听民声的履职热情。
经分类梳理,432件建议中:6件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机构牵头办理;388件交由市人民政府统筹落实,涵盖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关键领域;14件聚焦司法公正,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6件涉及法律监督,由市人民检察院负责;另有18件转交市委相关部门协同推进。这一分类既彰显了建议内容的广泛性,也体现了办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此次议案建议工作的高效推进,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代表们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为运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力量;承办单位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决心,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我们期待,这些凝聚民心、关乎发展的“金点子”能够加速落地见效,为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提供坚实支撑。
市人大代表杨良杰、杨春霞、冯绿竹等在完善建议。(资料照片)
小作坊升级大产业
小食品孕育大产业,小作坊关乎大民生。我市作为农业大市,食品小作坊数量较多,且部分食品小作坊具有传统特色和发展潜力,如何推动小作坊标准化、品牌化运营?“小而美”何以成其大,成为激活经济的新动能,是市人大代表杨良杰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
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杨良杰提出了关于支持我市小作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小作坊作为我市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经营灵活、就近就业等特点,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杨良杰在建议中提到,应在政策层面给予有力支持,引导和推动小作坊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设立专项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小作坊提供低息贷款或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简化审批流程,为小作坊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
……
收到代表建议后,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转交相关承办单位进行办理、督促其答复代表。
在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协助下,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做法,经过多次充分调研、修改完善,形成了《运城市实施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全覆盖”行动、“提档升级”帮扶行动、“名特优”品牌评定活动、园区建设“蓄势赋能”行动,推动全市食品小作坊产业实现规范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
“在集中整治方面,我们围绕‘三净两明一禁’对全市食品小作坊进行集中整治,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排查摸底小作坊810家,建立‘一坊一档’810家,排查中发现问题隐患219条,已整改到位219条,取缔1家脏乱差食品小作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整治是基础,提升是目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开展小作坊“提档升级”帮扶行动、“名特优”评定活动、园区建设“蓄势赋能”行动,通过“对症下药”精准帮扶、“选特评优”叫响品牌、“建立园区”集聚成群,推动小作坊朝着高质量、品牌化方向发展。
市人大代表曲启恒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资料照片)
农村宅基地有了“身份证”
不动产权证书是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不动产权证书发放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曲启恒提出了关于加快为盐湖区农村居民发放不动产权证书工作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
“农村没有发放不动产权证书,会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曲启恒感触颇深,以业务办理为例,村民在办理营业执照、贷款等业务时,往往要求其提供宅基使用证或者不动产权证书,部分居民有宅基使用证,但发放时间久远,部分村民没有宅基使用证或宅基使用证丢失,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办理业务受阻。
对于不少农村居民来说,这本薄薄的不动产权证书,不仅仅是一份权益,更是一份保障,让自家的土地和房产有了一个“法律身份”。
“没有不动产权证书,宅基地归属权不明确,宅基地界限和面积不清,说理说不清,说法又没有凭证,邻里纠纷不断。”村民们纷纷表示。
此外,农村空心化也迫使农村不动产权登记工作急需提上日程。“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居民宅子多,无法有偿退出多余宅基地;有的居民购买了新宅基地,但居住在村外,导致农村宅基地闲置,荒草丛生;有的居民多户一宅,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曲启恒在建议中写到。
了解情况后,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代表建议转办给相关职能部门,推动民生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盐湖区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农村宅基地总宗地数122.2213万宗,符合房地一体登记条件的总宗地数77.3287万宗,截至目前,我市13个县(市、区)符合登记条件的房地一体宅基地登簿率(除窑洞外)已完成99.82%。
推动老旧小区换新颜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郭红峰、郭全全、师国良、刘桂林等聚焦老旧小区的用电隐患、供暖管网、电梯加装等改造提升工作提出建议。
郭红峰代表指出,许多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问题,如下水管道堵塞、电线老化、道路破损等,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如停车位不足、缺乏适老设施和健身器材等,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基于此,他建议在改造过程中,优先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重新铺设下水管道、更换电线、修复道路;并且根据各小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增设停车位、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健身广场等。
“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迫在眉睫。”郭全全代表指出,永济市某小区的变压器为2000年所建,随着新建小区的建设,致使该变压器负荷过重,特别是夏天用电高峰期掉闸不断,小区用电户苦不堪言。
……
关于老旧小区的建议多达7个。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研讨并给出答复。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改善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同时,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保证改造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关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小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例如,对于停车位紧张的小区,通过改造闲置空地等方式增加车位;针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小区,优先建设适老设施,如无障碍通道、社区养老服务站等。
在居民参与方面,相关部门承诺将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在改造项目启动前,组织多轮居民意见征集活动,详细介绍改造方案并充分听取居民建议;在改造过程中,定期向居民通报工程进度,接受居民监督;改造完成后,邀请居民参与验收,确保改造工作让居民满意。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人大代表的建议和相关部门的积极答复,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广大居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老旧小区将迎来崭新的面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