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18
■程勤学 梁 冬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在这个全民共庆的节日里,也有着“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俗一方情”的民俗。过年风俗虽大同小异,但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这“异”确实带有更多的地方特色。
大年初一去接“水”
水,在新绛的方言中,与“福”同音。于是就有了接水就是接福的美好寓意。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吃水仍然是到井上取水担水。年三十,人们把水缸洗净,提前把水挑个大半满,为初一早上预留下一担水的空间,待大年初一挑水入缸,期望一年水满福满。当大年初一炮声响起,人们挑上水桶,向着井台涌去。寒冬腊月,黑咕隆咚,井台上结冰有十几厘米厚,脚下刺溜刺溜滑。家里的男子都要赶早排队去搅井辘轳取水、挑水。等待挑水的时候,井台边欢声笑语和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告诉人们过年了。
油煮花馍静悄悄
当地人过了腊月十五,家家户户就开始安排“蒸”与“煮”的时间了。
所谓“蒸”,就是集中蒸春节期间的馍馍。包括自己吃的馒头,走亲戚用的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平安健康的枣花馍、鱼儿馍、猪头馍、老虎馍、枣山馍等。因为正月十五前,一般不动锅灶再蒸馍了。可别小瞧了蒸馍,这可是这家女主人能干与否的体现,人们格外重视。
所谓“煮”,就是指用油炸过年的食品,包括麻花散子杂食油糕油坨子等特色食品。当然最有特色的是“煮花馍”了。
煮花馍的面需要提前起好。撑座的把式,还不时看面饧的程度,一旦面饧好,人手就集中开始分工操作了。揉面切面的,把面揉成圆形饼,然后刀切深浅一致的十字。下锅的烧火看油锅,不时翻腾没有炸好的花馍。这里最要紧的是静,所以到这一环节,大人们把小孩都赶出院外,操作时蹑手蹑脚,从不言声。必要说的话,也是耳语,别人是听不到的。唯有的声音是白面花馍坯子,在油锅子里由瘪到鼓的响声。随着花馍的鼓起,人们的脸上笑容也随之绽放开来,好美的瞬间。如果花馍鼓不起来,人们的脸色就沉重起来。据说只有静了,才能炸出又大又圆,掂起来轻松、看起来金黄底平上鼓并有开花状的油馍。这大概也是叫做花馍的来历。要不然花馍子就变成又平又硬又厚的油坨子了。
“四鬼抬轿”待亲戚
正月里是要走亲戚与待亲戚的。
走亲戚,是郑重其事,马虎不得。过了初一,从初二开始,家长把每天要走的亲戚早就安排好了。一般是丈人家、舅舅家、姑姑家、姨姨家等顺序,按约定俗成大概正月初几,亲戚家都心中有数,早就准备好了。在那把白面当做稀罕物的年代,走亲戚拿的礼物基本是自己蒸煮的馍,有特产的如柿饼、核桃、花生也带一些,而盛这些东西的则是自己缝制的布袋子。让亲戚取下几个馍,再回礼上馍,这就算走亲戚的最后一道程序了。
待亲戚(“待”字,在当地方言说成是“太”音,指招待接待的意思),是极为隆重的事情。重点在吃上。屋里院外要重新打扫一遍,糖果、瓜子、麻花提前摆放整齐。一般亲戚10点就到,早饭就是早早准备就绪的饺子或臊子面。然后就是大人们拉家常,从生产队粮食分到多少,分红怎样,到家庭收入、人情往来无所不及,倒像是年终述职。到了中午1点左右,就该吃午饭了。午饭就是老一套“四鬼抬轿”,就是除几个凉菜外,上4个蒸碗热菜,包括酥肉甜米肘子等,因家而异,再上一个暖锅子,即新绛家常火锅。火锅子,在新绛可以说是家家必备的炊具,条件好的是紫铜或青铜火锅,条件差的是翼城产的锃亮灰白的砂火锅。食材是腊月炸出的熟食加白菜豆腐海带粉条等。
正月里,人们见面常说,今儿个是“走亲戚”还是“待亲戚”,如回答待亲戚,随口就问“吃的啥”?对方也随口答:“四鬼抬轿。”人们哈哈哈一笑说:“四鬼抬轿——老一套。”看来,这说法影响甚广,都进入当地歇后语系列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