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17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当金柳吐露了春意,迎春绽放了笑容,春天悄然朝着人们走来,外出的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打拼,安顿好家中的老人成了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近日,位于永济市东环路上,一座环境优美、房间整洁、饮食营养的安居康养中心迎来了不少客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月15日,记者走进康养中心,进行探访。
一座有书房的“小楼”
从运风高速路进入永济,由去往晓朝村的大路向东,在第一个大路口向南,几幢建造雅致的楼宇赫然映入眼帘。从大门进去,一块书写着“福寿安康”的巨石旁,水流潺潺,展现着建设者的一片匠心。
进得院去,北侧大楼楼宇门上写着三个字“明月楼”,与它相对的大楼相应位置则写着“松间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河东诗人王维的诗句,向人们传递出一种别样的意境。
走进明月楼,乘电梯上到三楼,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工作台上,工作人员面带微笑,阳光透过窗棂照进了各个房间。楼道里有用餐间、运动间、理发室和专业洗澡间。洗澡间内安装了专为老人设计的洗澡设备。
除了生活必需设施,还有一间专门用于练习书法、绘画的书房,有艺术爱好的老人可在这里写字、画画。书房温馨雅致,让人忍不住心生坐下来静静读书的渴望。
走出明月楼,再进松间楼,这里有观影厅、舞蹈厅、会议室和各种大小教室,俨然一所老年大学。可以想象,未来,当可容纳五百多人的康养中心住满老人后,这里将满是歌声、笑声、读书声,令人神往。
一处带磨坊的“园子”
走出松间楼,再向东南而去,眼前是一片平整的土地。临近楼房的土地上栽着果树苗,日后院里的老人们可以在小果园里观花、采果。靠南的地块是菜园,种着各种无公害的时令蔬菜。成熟时,院里的人们可以采来食用。
时下,养生的理念不断更新,人们追求天补: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追求地补:去山间、农田,接触大自然,看花草,听鸟声,闻花香,观日出日落,还有书补、静补、粗粮补等许多方式。尤其是平衡膳食,食用全麦类食物,几乎成为中老年人养生的共识。在菜园的东侧,两间平房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一座磨坊。不过,房子中不是传统意义的石磨,而是现代科技的电磨设备。康养中心用这样的设备,自己磨面自己食用,从源头上保证面食的原汁原味。
在餐厅,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全谷类食品,小黑馒头、小玉米饼,那种色泽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放心、安心。
让人安心的还有康养中心的设计施工,用材用料,甚至还有桌椅板凳的采购,全是高标准的。“像给自己家盖房子一样用心,用情。”而这些,缘于康养中心——
一位苦出身的“院长”
斥资建设一座高标准的康养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没有情怀与大爱是很难做到的。由此,安居康养中心的掌门人王便安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关于王便安,有许多故事。他曾多年坚持为当地特教学校的孩子每天供应一个鸡蛋,还为当地的古建修复贡献过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从事工程建设多年间,他对公司的工人关怀有加。他有一则人生信条:“把下苦的当回事!能让人家跑一次就绝不让人家跑两次。”有一年春节前施完工,说好的工程款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及时结算。为了让工人们拿到工钱过好年,他东挪西借,终于为大伙发了工钱。发完工钱后,他一摸自己口袋,只剩下五块钱。那年,他和妻子没有舍得买一斤肉,让孩子过了个“全素年”。
王便安心里装着下苦人,因为他自己就是苦出身。出生于1963年的他,家中姊妹七人。父母亲养大他们七个吃尽了苦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的大哥8岁时因病夭亡。他自己年仅11岁时失去了父亲,19岁时,又失去了母亲。从小跟着二哥干工程,他从艰难困苦与重重磨难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他想起父母的辛苦,“子欲养而亲不待”,此生他已再无机会陪伴父母。
在党和政府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他深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他决心倾力办一家全市乃至全省高标准的康养中心,让天下儿女孝敬老人有好的场所。
建设康养中心时,从抗震设施到楼房的门窗、钢筋、石材,他均采用同行业最高的标准。“为老人做事情,不能有半点马虎。”他说。
在安居康养中心,有专业的医师、护士,有受过培训的护工。窗明几净的餐厅,采光优良的卧室,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