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12
记者 张君蓉
“有了他们,乡亲们更明白身边大事小情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调解、法律渠道表达诉求。”2024年9月,绛县为符合条件的736名“法律明白人”颁发了证书,他们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迅速投身法治实践,带动身边人利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持续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用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守护民生福祉。
以“关键少数”为主体
切实扛牢法治建设责任
2024年,市委、市政府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依法治市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年度法治建设专项考核、全面依法治市督察及年终述法重要内容。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多次集体学法,推动各级各部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重要课程,不断筑牢法治建设思想根基。同时,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宪法法律知识竞赛,制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动各级各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和法治工作队伍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紧抓“关键少数”,制定印发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工作清单,推动法治建设任务落实、责任落地。落实《运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工作方案》,制定5年述法计划,2024年召开了第二次述法会议,组织市县两级举办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会议,实现了以述法促履职。紧抓“关键少数”,推动各县(市、区)制定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职责清单、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对法治工作重点任务开展清单式管理、条目式督导,促进法治建设任务落实。
以良法善治为目标
不断提升地方立法质效
我市准确把握当前立法工作重点,坚持立法为民、能动履职,努力实现良法善治,确保各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增强地方立法工作质效。坚持立法公开机制,综合运用立法调研、征求意见、座谈、论证、听证等多种方式,倾听各方意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立法共识,不断拓展立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完善立法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座谈,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2024年,在全市布局设立了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涵盖县乡社区三级,打造“立法直通车”,把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原汁原味”地反映上来。
加强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始终坚持立法为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加强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运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运城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把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坚持依宪立法、依法立法,确保每一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都符合宪法精神。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动国家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以依法行政为底色
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我市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优化服务,着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全面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024年国定13项改革和省定27项重点任务共涉及全市33家单位的178个事项已在市县两级全面推动。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推动商事登记全帮办体系标准化建设,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工作,积极推进“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工程,构建起高效便捷政务服务体系。
依法规范行政决策程序。编制公开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清单,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要求。充分发挥市政府法律顾问作用,从主体、内容、程序、形式等方面对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行全面审查,指导决策承办部门完善征求意见、风险评估、专家论证等程序,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去年,共审核文件、合同及重大行政决策事项69件,提出合法性审查意见建议142条。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并公开行政执法事项目录,动态调整规范行政执法事项内容。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标准化建设,对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全员轮训8万余人次,组织288名新申领行政执法证人员进行公共法律知识考试,不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紧扣基层一线执法工作实际,举办全市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素能提升班,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织开展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专项清理工作,对264件涉企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切实服务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在盐湖区、河津市部署开展涉企行政执法“安静期”制度试点,在全省首家推行“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监管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努力实现对诚实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违法者“无处不在”。
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快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聘任30名行政执法监督员参与行政执法监督。深入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扎实开展应急管理领域专项监督,全市行政执法质量不断提升。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不断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2024年1月至12月,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381件,同比增长132.88%;全市办理涉企复议案件76件,调解13件,纠错18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82.748万元,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进一步彰显。
以公正司法为信念
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公正高效廉洁司法。
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强化审判监督管理,加强释法明理工作,不断提升办案质量。落实院庭长阅核制、发改案件面对面评查等制度,审判委员会上会案件必须进行案例库检索,通过科学管理和严格考核,审判质效大幅提升。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体系,细化管理举措,严格规范司法过程。优化办案质效考评,进一步压实办案责任。
深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紧盯影响执法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优化办案运行模式,加快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权责一致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案件审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持续推进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建设,加强侦查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协作配合,完善认罪认罚从宽配套制度,注重提高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办理质量和效果。去年,我市检察机关共适用认罪认罚3098件4093人,认罪认罚率88%。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
统筹推进行刑衔接。聚焦治安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市场监管,检察部门与行政机关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大部分检察院与当地公安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案件移送、办案流程、信息共享、案情会商等工作联动机制,制定我市《关于建立行政检察与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确定协作范围,明确责任分工、优化衔接流程、协同履行职责。
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完善常态化执法司法检查工作机制,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常态化开展虚假诉讼监督,共办理虚假诉讼案件3件,涉及民间借贷1件,合同纠纷2件,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2件,促进了社会综合治理和诚信建设。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确保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以法治社会建设为依托
着力树牢全民法治信仰
去年,我市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不断筑牢法治社会建设的根基。
深化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制订《运城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试行)》,印发《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开展“法治护航专业特色镇”专项普法活动,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组织普法讲师团成员、公职律师开展以案释法。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联合运城学院合力推进运城红色法治文化遗存、运城地方法治文物历史遗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的编纂工作。制订印发《运城市法治文化体验路线打造推介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法治文化遗址遗迹、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人物故居等载体作用,梳理、形成各县域法治文化体验路线,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开展依法保护文物调研工作,详细了解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等情况以及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瓶颈和困难,积极探索文物法治保护新举措,为我市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深化涉外法治服务。召开涉外法治工作座谈交流会,研究起草《运城市关于加快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组织开展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专题调研,为全市建立健全涉外法律服务联动机制、整合涉外法治人才资源、更好满足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深入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有序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全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连续6年在全市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累计提供法律咨询56.08万余人次,办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2078余件。扎实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开展企业法律咨询786次,开展普法宣传200余次,维护企业权益263次,为277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特殊人群管控,建立监狱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相互补充、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持续夯实“枫桥式”司法所基础,全面建立“司法协理员”制度,在全市创建54个“枫桥式”司法所。持续推进“化解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和“调解进基层”活动,去年一年全市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4121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