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1-09
杨金贵
最温馨的情感维系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礼节和内容,是相邻亲友之间最温暖、最动听的问候和祝福。当开年的喜炮轰轰鸣响,当新春的曦光刚露头角,人们拜年的身影,便交织成街巷中最美的风景……
拜年这一古老的习俗可回溯至先秦。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以庄重的祭祀向祖先与神灵虔诚祈福,由此开启了拜年的最初篇章。这既是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如《诗经》中所吟唱:“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时刻提醒着人们怀揣敬畏之心前行。到了汉代,正日的朝会庄严而盛大,官员向皇帝贺年,民间的晚辈也纷纷向长辈致以敬意。南北朝时,邻里间的走动互拜,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潺潺流淌。《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正月初一,长幼要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等。晚辈向长辈进酒时会说“松鹤长春”等吉祥话;人们相互拜年时,也会互道一些简单朴素的祝福语,像“万事顺遂”“阖家安康”等,以表达对彼此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进入唐宋,文化的繁荣为拜年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笔触。唐朝的拜年帖,如娇艳的梅花一般精致,携着文人雅士的才情与祝福,在人们手中温情传递。而宋代,拜年之风盛行至极,“名刺”成为情感的纽带,商家与顾客的互动,更为生活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苏轼曾在《馈岁/别岁/守岁》中写道:“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拜年的传承。明清时期,传统愈发丰富。明朝艺术家文徵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拜年时递上名片问候,而不求见面的习俗,从侧面反映出拜年这一传统在当时的社交意义和文化内涵。明代,全家向祖宗牌位跪拜后还要向长辈拜年,时间的延续让亲情更加醇厚。清代的,满汉文化交融,独特的礼仪为拜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民国时期,春节拜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大年初一依旧会走亲访友,登门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拜礼或作揖鞠躬礼,长辈则会给晚辈红包;地方政府机关、士绅等会组织团拜活动,大家齐聚指定地点行团拜礼。随着邮政与电话业的发达,人们通过写信向远方亲戚朋友传达新年问候,一些官宦、富贵人家还会选择电话拜年。晚清以前,女性参与拜年较少,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活动机会增加,小女孩也会头戴纸做的蝴蝶、蚂蚱等饰物,给长辈三叩首拜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拜年这一传统文化礼仪得到弘扬,每逢春节,到处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气象。随着通信技术如闪电般飞速发展,拜年方式焕然一新,电话、短信、微信、电子贺卡等,虽形式各异,但那份祝福与温情从未改变。
拜年时,长辈们通常要给晚辈一定数额的压岁钱。压岁钱最早起源于汉朝,起先它是被铸造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并不能在市面流通,钱币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则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吉祥图案。唐朝时,春节出现了散钱的风气,当时的压岁钱是宫廷嫔妃们娱乐的一种掷钱游戏。宋朝以后,唐朝立春日的风俗移到正月初一,春日散钱的风俗逐渐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古代时寓意镇恶祛邪,保护孩子平安。在漫长的演变中,现在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拜年是亲情的凝聚。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一,天还蒙蒙亮,新年的鞭炮声就已噼里啪啦响起。爸爸点着鞭炮和“二踢响”,妈妈和奶奶在画有麦囤子的院中间烧香叩头,祭祀上苍和祖先,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全家安康。我和弟弟急忙从被窝钻出,穿上妈妈夜里给我们拾掇齐整的新衣服,那种高兴劲儿真难用文字形容。收拾完毕,吃过敬天的馄饨,爸爸便领我们行祭先祖,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接下来是给爸爸妈妈拜年。在这特殊的时刻,晚辈给长辈送上的不仅是祝福,更是敬重与感恩,那一声声“爷爷、奶奶,新年好!”“爸爸、妈妈,给你们拜年了”,如同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长辈们满含慈爱地看着孩子们,递上崭新的压岁钱。那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馈赠,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与期许。
拜年是血脉的纽带。大年初一,晨曦微露,街巷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那是旧岁的余韵与新年的憧憬交织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又似在欢迎着今日的喜庆。
人们拜过家里的长者之后,便开始亲族之间的互拜。拜年的队伍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人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后,手中拿着红红的摔炮,偶尔调皮地摔上一个,清脆的声响和着人们的喜笑声、喧哗声,更显与平日气氛不同。
每进一户人家,温暖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拜年了!”“新年好!”“恭喜发财!”吉祥话,祝福语如一条条纽带,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刻更加紧密,更加牢固。老人们坐在堂屋里,笑容满面地看着前来拜年的晚辈们,眼中满是慈爱和欢喜。前辈的美德和传统由是得以更好传承,家族的荣耀和辉煌就这样被一代一代续写。
正月初二(有些地方是初三),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给岳丈岳母大人的拜年日。这是一种天地伦常,地义天经!这一天,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对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急切敬谢岳父母的恩情;又有多少双眼睛望着大门口,翘首企昐女儿女婿和外孙出现在视野中。年三十的饺子还热在锅里,给外孙准备的压岁钱已在兜里揣出了温度,就等着那一声“姥姥、姥爷,新年好”!给岳父母拜年是一种人伦的美丽,是一种人性的崇高,亲情交融更紧,血脉连得更牢。
拜年是和谐的乐章,给邻里拜年也是重头戏。俗话说“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平日里或许只是点头之交,甚或还有些误会、别扭、隔阂、矛盾,毕竟“一锅飘香百家闻”,乡里相亲的,有个急处难事也好招呼照拂。过年时,或到院子中,或在楼道里,或遇胡同口,或逢家门外,热热诚诚地喊一声“新年好”,实实在在地送上一副笑脸,一个拜年的祝福就会如春风化雨,暖日融冰,使邻居间往日的“疙瘩”得以解开,先前的“不解”得以原谅,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好不乐哉。
拜年是友情的升华。长辈、族群拜年后,单位同事之间的拜年也不能怠慢。拜年正是增进同事朋友之间感情的好机会。记得在20世纪末,一个单位的同事都住在一个机关家属院,吃过初一的饺子后,大家就开始互相拜年,有相约同行的,有单兵独进的,走着走着就合成了一支队伍。十多个小时前还在一个办公室处理事务的同僚,瞬间就变成了登门拜访的“贵客”。同事之间在拜年中感受着友情,在疲惫中回味着欢乐,心境清新如洗却又沸腾不已。后来,发展到团拜,虽少了传统拜年的味道,但也还是一种相聚。
拜年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沿袭的习俗,延续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硕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拜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这种传统不能淡化。这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温馨的情感维系,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最盛大的文化狂欢
春节,那是一场最盛大的民间文化狂欢,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北方的春节民间艺术表演豪迈而热烈。舞龙舞狮气势恢宏,巨龙翻腾,雄狮跃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为大地带来祥瑞与守护。扭秧歌的队伍欢快奔放,红绸飘舞,彩扇翻飞,如燃烧的火焰般热烈,奏响了欢乐的乐章。庙会上,古老的建筑与热闹的人群相映成趣,美食香气弥漫,让人馋涎欲滴……
而在南方,春节则是一幅温婉与灵动的模样:舞龙舞狮同样精彩,但多了几分细腻与灵动。花灯巡游璀璨夺目,造型精巧的花灯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大街小巷。逛花市是南方春节的一大特色,繁花似锦,香气四溢,为新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水上表演别具风情,划龙舟、水上歌舞等活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展现出南方的灵动与活力。
无论是北方的豪迈热烈,还是南方的温婉灵动,春节的文化活动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中华大地在这个特殊的时节里充满了欢乐、温馨与希望。我自小在北方农村长大,一直在山西工作成长,见证了春节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热闹、多彩、奇美和激越,感受过春节时人民群众闹红火那种欢悦、舒畅、轻松和纵情……
舞龙舞狮,气势磅礴震乾坤。传说,古时人间常有灾祸,龙王不忍百姓受苦,便降下甘霖。人们为感恩龙王,便在开年以舞龙的方式表达敬意。而狮子则被视为神兽,能镇宅辟邪。龙,乃祥瑞之象征,能呼风唤雨,福泽苍生。狮,为勇猛之代表,可驱邪镇妖,守护安宁。春节期间,舞龙舞狮成为民间一种普遍而险奇的年俗娱乐活动。
当激越的鼓点响起,舞龙的队伍就似蛟龙出海,翻腾飞舞。那金色的龙身,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龙鳞熠熠生辉,仿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顺意。舞狮者身姿矫健,跳跃腾挪,威风凛凛又风趣可爱,摇头,摆尾,打滚,跳跃,踩花桩,滚绣球,翻云梯,衔花篮……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人们一会儿为之提心,一会儿为之悬胆,一会儿又为之鼓掌欢笑。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张着小嘴,发出阵阵惊叹;老人们则面带微笑,伸出双手给以鼓掌,表示对表演者的尊重和赞许;年轻人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与远方的朋友分享这份喜悦。“龙衔火树千灯艳,狮踩绣球万岁春。”舞龙舞狮,舞出的是欢乐,是吉祥。
扭秧歌是参与者最广泛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相传,扭秧歌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动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庆祝丰收的舞蹈。每年春节,组织者一声号召,街道、乡村许多男女老少就加入扭秧歌的队伍。红绸飘舞,彩扇翻飞,如春花绽放。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扭动着腰肢,迈着欢快的步伐,踏着和谐的鼓点,组成了街道或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那轻盈的脚步,那摆动的双臂,仿佛蜻蜓起舞,又似花枝摇曳,十分迷人。观看者常常被鼓舞,不时有人加入这热闹的长蛇阵中,欢笑声、嬉闹声,汇成一片幸福的海洋……
春节花鼓格外喜庆。鼓点声声,锣镲齐响,节奏明快,清脆悦耳,点燃着人们的激情。表演者有鼓手,通俗叫花鼓老汉,有花鼓女,即伴舞者。老汉手持鼓槌,腰挎花鼓(有的头、腿和脚腕也绑有鼓)边敲边舞,动作娴熟而富有节奏感。花鼓女身着鲜艳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围着老汉转圈、穿梭,组成一副副变幻热闹的场景。打花鼓的传说有许多,有的说是为了庆祝丰收,有的说是为了纪念英雄,无论传说如何,打花鼓都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春节民俗活动的一道文化硬菜。我早年在农村时,春节打花鼓我多次担当过领调的锣手。记忆中花鼓从正月初一打到正月十六。初一为踩院,花鼓队差不多挨门进宅,以示驱灾送福。主人捧出花生、柿饼等物招待大家,以表热情欢迎。从初二到十六,每天晚上在村里转着打,甚至和邻村交换着打,那种热闹,那种欢乐,那种惬意,那种痛快真是一种幸福。
跑旱船,趣味横生乐无穷。民间传统的旱船是由当年村上新娶的媳妇们自做自撑的。进入腊月,村上的一些老艺人就把村上当年新娶的媳妇集中到一起,教她们用竹枝或高粱秆做旱船,然后糊上各色的纸,并在白纸上画入吉祥的花鸟之类。一艘艘精美的旱船,色彩斑斓,造型别致。艺人们教新媳妇们跑旱船,表演者站在旱船中,模仿划船的动作,左右摇摆,一会儿仿佛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似船遇到风浪,一会儿好像船将要搁浅,一会儿又如船绕险礁……在“老船公”的指挥下,她们的表演诙谐幽默,跌宕起伏,惹得观众阵阵欢笑。
跑旱船为新媳妇们搭建了融入集体的桥梁,引导她们学会勤劳持家,用双手编织美好的生活;教育大家要发扬合作进取精神,珍惜集体力量,遇风浪而不惧,闯险滩而不惊,勇敢顽强,坚毅奋进,向着美好未来扬帆前行。
春节锣鼓,也是广大青壮年普遍喜爱的一项活动。当新春的脚步临近,铿锵的锣鼓声便在大街小巷响起,仿佛传播着春天的消息。锣鼓家伙主要是锣、鼓、钹,有的地方还有镲。春节锣鼓一般不是正式表演,纯属人们自娱自乐,所以敲打者通常不穿鲜艳的服装。然而,一旦锣鼓响起,每个参与者就都来了精神,非打出个精彩花样不可。那民间鼓手多是高人,他们神情专注,双手挥舞着鼓槌,一会儿敲击着鼓面,一会儿撩拨着鼓边,一会儿将鼓槌在空中翻绕,一会儿令鼓槌在手中旋转,那鼓点忽而如疾风骤雨,忽而似珠落玉盘,直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旌摇荡。那打锣的、拍钹的也不甘示弱,锣槌上下环绕,敲出了“龙门阵”;钹在空中擦响,拍成了“打铜花”。人们越敲越起劲,那声响如雷霆万钧,敲出万马奔腾,敲得天昏地暗。表演者激情四溢,观看者欣喜若狂,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加油的呐喊和鼓劲的掌声。在这激昂的节奏中,人们忘却了生活的烦恼,激发出奋进的豪情……
在晋南一带,还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文艺表演叫马拉鼓车。那古老的鼓车,装饰得五彩缤纷,车身悬挂着精美的图案和激励人们的标语口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车的两头分别竖着两面大鼓,鼓手手持鼓槌,槌落鼓响,声传数里。其他配乐者坐在车的两侧,配合鼓手击打。鼓车由一色的棕红马牵拉,最多时一辆车用到81匹马。马前有鞭手开道,马旁有悍将护行,车轮飞滚如排山倒海,场面十分壮观,令人震撼。“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马拉鼓车历史悠久,据传在古代是为了庆祝胜利或丰收而形成的一种特别艺术形态,象征着勇气、力量和团结。每当鼓车驶过,人们都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震撼力。这种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春节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春节庙会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在历史的转换变迁中,便成了一种有趣的春节娱乐。古老的庙会上,香烟袅袅,人群熙攘,美食飘香,各式工艺品琳琅满目。糖葫芦的酸甜,糖炒栗子的香美,烤红薯的温暖……交织成春节的独特味道。剪纸如诗,面人如画,风筝似梦,展示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春节期间,人们在庙会中悠闲穿梭,逛游观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岁月的沧桑与繁华,不失为一种雅趣和乐事……
抬阁、高跷表演亦是春节文化娱乐的重头戏之一。数米高的抬阁之上,孩童们宛如仙子下凡,身着华丽服饰,装扮成各类戏剧角色,演绎着古老的传说。抬阁之奇、之妙、之精,之美,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走高跷者,脚踩高木,如履平地,勇敢无畏。他们扮成各种形象,神话人物,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抬阁与高跷,一高一低,一静一动,共同展现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关于抬阁和走高跷也有许多传说故事,在古代人们主要用它们来庆祝丰收,欢庆佳节,以表达喜悦之情。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抬阁、高跷奇险艳美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强大,人们仰望着抬阁上的孩子们,无不为他们的勇敢和美丽而喝彩,看着表演高跷的年轻人,打心眼里对他们充满了敬佩……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演的民俗大戏,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壮剧的压轴节目。元宵节典型的节俗娱乐是灯会。“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元宵灯会的重视和向往。
关于元宵灯节的传说很多,有本土的,有外域的,有宫廷的,有民间的,难以言表。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延。张灯时间以五日居多,正月十三布灯,十八收灯。各地风俗虽有差异,但灯彩遍张,观者如织真乃实景。灯节晚上,“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到处是彩色的河流。城里的彩灯精致而华贵,雍容大气,蔚为壮观;而农村的彩灯则俭朴清秀,有鲤鱼灯、莲花灯、水果灯、谷物灯,六畜灯……寓意着“连年有余”“五谷丰登”“吉祥喜庆”……如若恰逢灯节下雪,那才是绝好的美景,灯映雪,雪打灯,色调殊异,意趣盎然,瑞雪兆丰年,灯火旺人间。
上元独有的灯节氛围,吸引着人们结伴出游,通宵不绝,就连天上的月亮都悄然俯视着人间的灯火。灯节之热闹演绎出猜灯谜、散灯花、跳百索、走百病等诸多节俗活动,“男妇嬉游”也成了元宵节独特的人文景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春节的民间文艺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岁月沉淀的精华。它们如同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每一个春节里,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感动。
春节的内涵太丰富,说不尽,也道不完。春节的滋味太醇厚,品不尽,也尝不够。它埋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中华文化的生命气息,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情怀。它是全世界珍存下来不可多得的古老而传统的民俗。如今,中国春节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让人类共享亲情的温暖、团聚的欢乐与和平的幸福。愿春节的大树在全球播撒希望的种子,春意盎然,落英缤纷。
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人类永远的文化家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