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上)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1-07

杨金贵

时间的指针指向2024年12月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传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春节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无尽温情与深厚文化的中华民族盛大庆典,真正意义上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伟大节日!

这是世界对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高度认可,是对这个蕴含着中华民族情感和智慧节日的礼赞致敬!它让中华民族最重要、最持久、最盛大、最隆重、最热烈、最具影响力的节日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民族年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它让更多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走进中国春节的温暖与喜悦之中,品味那丰富的年俗和多彩的文化活动,感受那浓浓的亲情、友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春节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时间段。它既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情怀,又是一种久远的传统习俗延续;既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承载,又是一种家国亲情的牵系;既是民族血脉的澎湃流动,又是精神基因的绵延传承;既是祭祀先祖的虔诚溯远,又是教化后昆的真切追宗;既是辞旧迎新的庄重仪式,又是纳古焕彩的热烈开场。

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

最悠扬的岁月长歌

在岁月的长河中,春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的起源古老而神秘,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那时候,人们敬畏自然,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被人们掌握,不同朝代的岁首各不相同,仿佛岁月的指针在历史的表盘上不断调整。

唐虞时代称年为“载”,夏朝称“岁”,商朝称“祀”,周朝称“年”,岁首的变迁见证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类对时间的探索。

秦汉时期,岁首曾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改为正月初一,正月旦成为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举行大规模朝会,民间也将年节民俗活动移至正月之旦的“正日”,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那庄重的仪式中蕴含着对家族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依然是朝廷大典,而民间在元日鸡鸣而起,先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那清脆的爆竹声,仿佛是在向过去的岁月告别,迎接新的开始。

隋唐时期,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尽显皇家威严;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唐代还出现了“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以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后在民间普及并改用梅花笺纸。

宋元明清时期,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官方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明朝北京民间春节,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等。到了清代,舞狮、舞龙、演戏、巡游等活动兴盛,春节显得更加热闹。

民国时期的1912年引进西洋历法,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1914年阴历元旦被定名为“春节”。但当局曾两度试图废除春节,均因民众抵制而未成功,最终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采用公元纪年,规定了春节等法定假日,“春节”成为旧历大年的称呼。春节期间,祭祀、庆祝、娱乐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烈喜庆。人们阖家团聚,守岁迎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习俗得以弘扬,华夏民族稳固的基因排序得以赓续,华夏儿女的精神大树屹立长青。如今,春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如看春晚、线上拜年、旅游过年等。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盛大佳节。

春节是历史的瑰宝,是时光的使者,是岁月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的欢乐与忧愁。在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春节,如同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春节的基因如生命的密码,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最喜悦的忙碌画卷

当腊月的寒风悄然吹起,辞旧迎新的气氛便在岁月的天空中缓缓升腾弥漫,春节的序幕徐徐拉开了。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从腊八节到大年三十,是人们最忙碌也最兴奋、最喜悦的一段时光。这段日子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回忆与感慨,也满怀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盼。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节开始,实际上春节就已起步。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弥漫着腊八粥的香气,“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传统的美食,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每一口都蕴含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十三,祭灶神。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之事。人们都怀着虔诚的心,用糖瓜等甜蜜食物恭送灶王爷启程,期盼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是人们敬畏生活期许美好的直观反映。

二十四,扫尘日。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它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一次,三尸神向玉帝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听后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为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下界,凡遇标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三尸神便乘机下凡,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标上记号,好让王灵官将人们斩尽杀绝。三尸神作恶行径被灶君发觉,他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要求每户人家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遵照灶王爷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巡家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没有任何劣迹可寻。王灵官将人间祥和安乐、祈福新年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后大为恼怒,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腊月二十四民间便有了大扫除的习俗。其实扫尘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象征,人们仿佛也在清扫过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迎接新的希望。

二十五,磨豆腐。传说玉帝每年都要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到人间视察,百姓们纷纷用豆腐来招待玉帝,祈求降福。豆腐寓意着“都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天,人们早早泡好黄豆,推着石磨一圈一圈转动,将黄豆磨成豆浆,然后经过熬煮、点卤、淀压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白白嫩嫩的豆腐。这些豆腐将成为年夜饭上一道美味佳肴,为家庭带来福气。

二十六,割年肉。猪肉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食材,代表着富足和丰盛。“有钱没钱,割肉过年”。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去集市上挑选一吊新鲜肥美的猪肉。记得小时候的猪肉是不剔骨的,买回后自家把骨肉分开,骨头熬汤烩菜时调味,肥肉煮熟后油炸,装火锅时上面盖几片,看上去漂亮又让人垂涎。特别是煮肉时,香气弥漫整个屋子,孩子们时不时地探头张望,小鼻子一耸一耸,贪婪地吮吸着那诱人的香气。肉煮熟后,大人把骨头上的肉撕去以备年用。孩子们啃着几乎没肉的骨头,那浓郁的香味在口中散开,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二十七,宰公鸡。公鸡有报晓的习性,代表着光明。在迎新之际宰杀公鸡,寓意着驱走黑暗和邪恶,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如意。同时,鸡肉作为年夜饭的食材,也象征着生活富足、吉祥如意。

二十八,油锅架。这一天,许多地方的家户都架起油锅炸制各种美食。炸麻花的场景尤为热闹。一家人围在锅台前,有的熟练地搓着面团,将其扭成好看的形状,有的搬运着搓好的麻花,长者手拿长筷在油锅中来回拉拽翻腾着麻花。油锅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欢快的迎春曲,伴奏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捏好的肉丸子、素丸子、油糕相继下锅。丸子象征着团圆,油糕寓意着甜美……

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天,人们不仅蒸馒头,还会蒸花馍和枣糕。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有盛开的花朵,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各种吉祥物,每一个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枣糕则寓意着生活甜蜜,步步高升。蒸馒头过程中,热气腾腾的蒸汽仿佛也在传递着幸福的气息,让整个家都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岁末迎春,是一种忙碌中的喜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在忙碌中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在辛苦中体会着生活的幸福。

最浓厚的亲情乡愁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现代,海纳百川而又活力充沛的一张最鲜活的“名片”,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最深沉、最浓厚的亲情乡愁。华夏儿女的精神大树因此而枝叶繁茂、碧绿长青。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与王湾的诗句,如同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游子心中那扇关于故乡的门,勾起了无尽的眷恋与牵挂。春节,更是游子通往故乡的路。每当春节的脚步悄然临近,那份对亲情的思念,对故乡的渴望便如同汹涌的潮水,不可阻挡地涌上心头。人们无论旅途多远,只要有一定的可能,都要把颠簸和疲倦捆进鼓囊囊的背包,在月尽的晚霞中走进故乡,走进亲人特别是父母企盼的眼神中,因为那里有游子最深刻的记忆、最挂念的亲情乡愁。

有的华人旅居国外,也要想法回家过年。因为在每位游子的记忆中,故乡就是根,故国就是魂,中国的春节有着他们的血脉传承,蕴含着他们永远割舍不掉的乡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生动地描绘出春节的喜庆场景。那声声爆竹,仿佛是故乡的召唤,宣告着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温暖的春风携着屠苏酒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节集市,“律转鸿均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一片充满生活气息与欢乐氛围的天地,也是刻在游子脑海中深沉而美好的乡愁记忆。

春节前上花市,赶年集的情景多少人到老都不会忘记。“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将花市的热闹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进集市,仿佛踏入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五彩斑斓的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它们或娇艳欲滴,或清新淡雅,宛如一个个美丽的仙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各个摊位,让人目不暇接。

人们在集市上穿梭着,挑选着年货,选撷着鲜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而明亮。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玩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集市的上空。老人们则慢悠悠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眼神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年轻人手挽着手,一边挑选着商品,一边谈论着新一年的计划和憧憬。仿佛一年的辛劳疲惫都在这欢声笑语中消散,只剩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每当春节来临,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家的味道、年的记忆。它代表着家的方向,是心灵永远的归宿。对于游子来说,年夜饭是最深沉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个温暖的家。

年夜饭的场景,总是那么温馨而热闹。厨房里,父母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一道道美味佳肴陆续上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南方的年夜饭,丰富而精致。新鲜的海鲜是餐桌上的主角,螃蟹的鲜美、虾的清甜,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香甜的年糕和汤圆,寓意人生步步高、生活如蜜甜,象征着团圆美满。北方的年夜饭,大气而丰盛。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的做法,先和面,和就是合;饺与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品年糕,或吃饺子,充满了温馨与欢乐。此时此刻,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烦恼与惆怅,全都融化在父母的神态中、亲人的关注里和饭菜的香味中。

春节守岁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许。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除夜》写出了游子在异乡守岁的凄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在家乡守岁的温暖。对于游子而言,乡愁在这特殊的时刻愈发浓烈。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心始终在漂泊,而春节的守岁,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游子的心紧紧牵向故乡。

守岁时,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嗑着瓜子、花生,吃着各类水果,尝着各种糕点,品着茶茗,屋内弥漫着温馨的气息。长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古老的传说和家族的往事,讲述着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经验……一个个珍贵的宝藏,在守岁的夜晚被打开。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这就是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

春节,是岁月的节点,是心灵的归航。无论走过多少山川河流,无论看过多少繁华景象,亲情乡愁始终是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和最深刻的记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放下疲惫与忙碌,去拥抱那最浓重的乡愁,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最浓烈的节日色彩

春节是一场盛大的庆典,那一副副红彤彤的春联,一张张鲜红的福字,一盏盏红艳的灯笼,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组成最浓烈的红色,它便是这场庆典中最耀眼的色彩。它红得热烈奔放,似燃烧的火焰,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活力;它红得喜庆吉祥,如璀璨的霞光,映照着人们的笑脸,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与期盼;它红得动人心魄,像跳动的音符,奏响了欢乐的乐章,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春节色彩中最红的是春联,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桃符传说。据《山海经》记载,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挂在门的两侧,以驱邪避灾。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让学士在桃符上题词,后觉其写得不对仗,便亲自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虽仍称桃符,却已初显春联的雏形。宋代,王安石的诗句见证了春联在社会各层面的广泛流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时,春联虽仍题于桃符之上,却已透露出浓浓的节日气息。到了明代,桃符正式更名为“春联”,朱元璋喜欢春联,而且亲自给百姓写春联。他的大力提倡让春联在大街小巷处处绽放。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民间书写最多的经典春联,就是明代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所作,寓意着美好与吉祥。清代,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迈向成熟,成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春风送暖花千树,瑞雪迎春户万金”。不仅皇族贵胄,平民百姓门前也都有春联,文人雅士更是热衷追求对仗工整和平仄押韵,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近现代,春联依然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春雨丝丝润万扬,红梅点点绣千山”……一副副寓意美好的春联,或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不断进步的期望,或展现人世间新的活力和朝气,或体现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信心,或传递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春节的灯笼仿佛一条条多彩的河流。传说姜子牙封神后,自己却没有神位,只能在人间巡游。每到除夕,他便在百姓家门口点一盏灯笼,为他们带来好运和福气。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春节期间挂起灯笼,以祈求平安和幸福。春节的灯笼,红得耀眼,红得闪亮,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种类也越来越多,有圆形的、方形的、八角形的,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灯笼上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吉祥文字等。

每到春节,那种用墨写在红纸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仿佛是岁月馈赠的珍宝,散发着家的安宁与祥和,照亮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希望;诉说着日子的温馨和甜蜜;闪烁着心灵的慰藉与喜悦,承载着梦想的璀璨和美好。它们是传统文化的使者,带着古老的祝福,在新春的时光里,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幸福与温暖。

福,这个简单的汉字,仿佛蕴藏着整个宇宙的奥秘,似乎囊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福,是丰衣足食的满足。盘中有佳肴,身上有暖衣,生活的富足带来安稳的幸福。福,是富贵相望的荣耀。财富与地位相伴,成就与荣耀相随,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福,是健康无恙的安心。身体强健,心灵安宁,无病痛之扰,享生命之乐。福,是平安顺遂的宁静。远离灾祸,一路坦途,在平和中感受岁月静好。福,是和谐美满的温馨。家人和睦,邻里友善,处处洋溢着爱的气息。福,是国泰民安的自豪。国家强盛,百姓安宁,为生于斯长于斯而骄傲。福,是天下太平的祈愿。世界和平,无战乱之忧,让幸福的阳光普照大地。福是民间最具温度、最理性化的汉字。福字,饱含着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生活情感。春节贴福字,那是多美的民俗、多美的色彩、多美的风景、多美的文化方式和心灵方式。

春节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燃放烟花爆竹是这幅画卷中最璀璨的一幕。

爆竹,从古老的时代走来,它最初或许只是简单的自然声响,如竹筒在火中的爆裂,那清脆的“噼啪”声,人们以为会驱邪避灾。随着时光的流转,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形式。它从粗糙的竹筒演变成精心制作的纸卷爆竹。除夕,家家户户都点燃爆竹。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种类和形式不断丰富,人们制作出连响的鞭炮和多彩的烟花。当旧岁的脚步渐渐远去,新春的气息悄然临近,那一排排色彩斑斓的烟花,一挂挂火红热烈的鞭炮,组成一道道绚丽的火虹冲天而起,瞬间照亮了整个夜空。炸开的碎屑如繁星洒落,每一片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爆竹声中,人们祈求着驱走邪祟,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在这绚烂的烟花爆竹声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孩子们欢笑着、奔跑着,追逐着那飘落的烟花碎屑,眼中满是对新年的憧憬。大人们则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春节的烟花爆竹,是一种力量,一种能让人振奋的力量。它打破了冬日的寂静,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勇气和信心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它是春节的一道独特风景,是岁月中最美好的色彩,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璀璨之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