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精准管控,分类施策,坚决纠治环保“一刀切”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1-03

本报记者 邢智轩

既要企业发展,还要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更要实现精准减排。面对“环保大考”,“一律关停”“一律禁养”等简单做法,给企业发展蒙上了阴影,给民生问题带来了隐患。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开展以来,市纪委监委聚焦环保“一刀切”问题,迅速安排部署,全面走访摸排,建立工作台账,研究解决措施;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对此全程跟进,及时下发《提醒建议卡》,督促市生态环境局迅速开展自查自纠。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立即行动,深入查找问题,制订可行方案,坚决纠治大气污染防治“一刀切”,推动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是否存在扬尘管理“一刀切”;是否存在机动车限行“一刀切”;是否存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一刀切”;是否存在秋冬防减排“一刀切”……2024年8月,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响应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印发《纠治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整治工作方案》,旨在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做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上门帮扶,助推企业环保治理升级

在去年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评级中,山西建投晋南建筑产业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水泥制品企业,被评为引领性企业。“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根据其环境绩效分级结果,可差异化适用应急减排措施。具体而言,绩效分级高的企业将会获得较为宽松的管控措施,反之则需要遵守较为严格的减排限制。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企业来说形成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促进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绩效分级评级申报。”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聚焦主责主业,持续为企业办实事。市生态环境局组织行业专家、业务精英先后深入全市100余家企业进行精准帮扶,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水平,深入现场仔细查看企业生产排污环节污染物收集处理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情况及达标排放情况,认真听取企业诉求,全方位把脉会诊,真正帮企业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助力企业对标先进、对标一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山西建投晋南建筑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祁国柱感慨道:“市生态环境局邀请专家到企业现场帮扶,帮助我们查找在物料储存、料棚抑尘、物料输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污染治理提升的意见。我们按照专家意见,先后进行了料棚抑尘设施建设、输送环节灰尘收集改造、洗车平台改造等,治理设施提升效果明显,扭转了以往脏乱差的局面。连厂里的工人都说,以前上班每天灰头土脸,现在工作环境变好了,工作起来也更有劲了。”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4家A级、B级或引领性企业。

民生豁免,保障城市正常稳定运行

按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要求,涉气企业需纳入应急减排清单,当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时,涉气重点行业应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减排。一旦如此,居民供暖、电力及热力生产等涉气保障类企业或重点建设工程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城市运行和居民正常生活。

为做好秋冬防精准减排和民生保障豁免工作,市生态环境局提前统筹谋划,多次深入企业调研摸底,确定民生豁免原则,做好民生保障类企业、重点建设工程豁免工作。

“开展纠治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是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抓手。”市纪委监委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表示,“民生保障类企业、重点建设工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随意下达停产停业要求,会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干扰。”

2024年8月底至9月初,市纪委监委组建监督检查组,对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等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对市生态环境局执法队、大气科、信访中心、监察办等科室(单位)报送的近3年来有关工作资料进行了查阅,掌握秋冬防、行业整治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安排部署、信访举报、案件查办等情况,查找是否存在“一刀切”问题。同时,检查组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意见建议,充分听取基层声音,及时收集问题线索,切实通过专项整治工作,提升群众的满意感和获得感。

“对民生保障类企业予以政策激励、大力支持,并不意味着对其放松监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做好冬季供暖保障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坚持“冬病夏治”,督促供暖企业做好污染设施检修、改造,及时跟进治理设施整治提升进度,确保在秋冬防预警期间颗粒物、SO2、NOx达到5毫克/立方米、25毫克/立方米、4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加大检查力度,确保供暖前所有供热企业达到排放标准。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79家工业企业纳入豁免清单。其中,8家供暖、8家协同供热、11家电力和热力生产、3家重点出版物印刷、34家群众生活保障、4家外贸出口、7家垃圾焚烧和危废处置、1家水泥窑协同处置和3家其他保障类企业、十八河尾矿库区闭库治理工程等5项重点建设工程纳入扬尘源豁免工程清单,确保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全市社会秩序稳定、居民正常生活。

精准减排,确保秋冬季机动车不限行

“我市受地理位置影响,秋冬季一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PM2.5源解析结果看,全市交通污染占比较大,已经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往年,为了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在启动预警时,中心城区实行机动车限行交通管制措施,给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

为了不影响群众出行,市生态环境局“精打细算”,腾出减排空间,做到秋冬季预警期间机动车不限行,保障居民正常出行。

第一项举措就是完善监测体系。2024年,重点乡镇空气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全市已设置有5个国控空气监测点、24个省控空气监测点、53个乡镇空气监测点。空气监测网络基本形成,监测体系更加完善,数据监测更加精准。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局与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中心建立联合机制,共同开展气象会商,对未来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建立针对重污染过程应对的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技术体系,增加会商讨论频次,做到早知道、早应对、早减排。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和预测预报结果,按照预警分级标准,依法依规启动、调整、解除重污染天气预警。

除此之外,坚持每日紧盯空气质量站点数据,一旦发现高值热点问题,及时溯源核查,形成“发现—交办—反馈—问效”的工作闭环,为秋冬防腾出空间,实现秋冬季不限行。

“接下来,我们将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在问题查摆、机制建立、为民办事上持续发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付行为,坚持刚柔并济、软硬并举,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坚决破除环保领域‘顽瘴痼疾’,全力保障企业和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确保生态环保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和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