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12-27
记者 董战轩 通讯员 曹文娟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既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近年来,河津市紧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关政策要求,通过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协同发力,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让山区群众实现“安居梦”。
寒冷的冬日,记者来到位于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新村的下化乡全民健身中心,融融暖意扑面而来,来自周边陈家岭村翰林梅苑小区、南桑峪村幸福小区的不少村民正在锻炼身体,活力十足。“现在我们不仅住进了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楼房,得空还能到这里锻炼锻炼身体,生活特别得美。”前来锻炼的村民脸上挂满了笑容。
搬出大山住进城,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下化乡群众来说,是一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正是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让他们住进了水、电、气、暖一应俱全的住宅楼,由“山里人”华丽转身为“城里人”。下化乡地处河东煤田最南端,境内井田面积59平方公里,煤炭储量2.1亿吨,煤炭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大量的煤炭开采为当地留下了大面积采空区和沉陷区,导致危房问题逐年凸显,群众居住安全受到威胁,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恶化,人口净流出十分严重。实施避险搬迁成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面对这一现状,河津市制订出台《河津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于2015年、2017年分两批实施了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203户7078人的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采取“整体下山、易地新建”方式,2015年将上化、周家湾2个行政村集中搬迁到河津市区的龙门大道两侧,2017年将陈家岭、老窑头两个行政村集中安置到河津市区东部。同期,采取货币安置方式,对下院、杜家湾两村的部分群众进行了搬迁安置。加上2008年首个搬迁进城的南桑峪村,下化乡已解决2938户9400余人的住房问题。在项目推进中,南桑峪、上化、周家湾、陈家岭、老窑头等5个安置小区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方位治理,共建成住宅楼50栋3251套住房。
搬出来仅仅是第一步,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致富才是目的。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做强产业,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花椒、核桃等干果经济林。同时,出台扶持政策,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群众劳动技能,对搬迁群众开展家政、月嫂、餐饮、电焊等技能培训,对接国内一二线城市和市校合作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和帮助群众创办各类企业,最大限度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
为确保进城农民以最快速度融入城市生活,下化乡还坚持德治教育,以文化广场、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等为主阵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文明户、星级户评选活动。定期开展法治宣传,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互助合作社,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目前,下化乡整体搬迁村人心稳定、产业兴旺,设施齐全、乡风文明,成为全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南桑峪村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目前,下化乡全乡9个行政村中,已有5个行政村整体搬迁下山,该乡正全力推进剩余4村搬迁新建小区项目建设,力争让下化乡所有山区群众搬出沉陷区、踏入幸福门。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