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2-11

在临床咨询中,有一个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有位前来咨询的妈妈问:“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吃饭要叫四五遍,还要边吃边看手机,让他去写作业更是困难。啥方法都试了,他答应得很好,可转脸还是那样,该怎么办呢?”

其实,如果妈妈相信自己的话对孩子是有效的,说一遍就足够了,为什么要不断重复?说明妈妈没有信心。表面上看是孩子不听话,实际是妈妈给了孩子拒绝的机会。一个人发出要求和提出请求,说话口吻上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妈妈叫孩子吃饭,如果说:“把玩具收了吃饭,好吗?”孩子可能就会说:“不好。”再对比另一种方式,妈妈说:“把玩具收好,过来吃饭。”孩子拒绝的概率就小很多,因为孩子没有说“不”的机会。

这位妈妈解释:“我用过坚定语气,可孩子不听,反倒我最后变成了唠叨的妈妈。”

妈妈发出坚定的指令时,如果底气不足,就削弱了指令的权威性,默许了孩子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违抗自己。如果妈妈坚定认为这个指令是需要被执行的,那说一次就够了,孩子也会知道这个指令不可违抗。

这位妈妈依旧困惑:“如果我发出指令后,孩子不听,我把他拖到餐桌前,或者没收了他的玩具,这样会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的要求孩子不听,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还因为父母希望给孩子保留些自由度。只是,当孩子真的利用了这个自由度时,父母却意识不到是自己造成的。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不听父母的,实际上是父母在允许孩子不听,父母在用这种方式保护孩子的自主性,也体现父母在养育方式上的开明、宽容、有弹性。

这位妈妈有所领悟:“看上去是孩子不听我的,其实是我也没有那么想实行专制,潜意识是希望保护他的自尊心,这一点我现在意识到了,至少以后我不会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

最后,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一面镜子,如何引导非常重要。父母给出的规则可松可紧时,孩子的权利也会随之可小可大。这时候,不同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关键的问题是,在和孩子互动时,如果父母常常不自觉地给出矛盾的信息,口头上不允许这样,但父母的行为又在说这样做其实也无所谓,这种矛盾的信息常常会制造出不听话的孩子。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在叛逆、在不听父母的话,但是,父母首先要知道的是,叛逆的邀请函到底是谁发给孩子的。

如何去设立规则是一门学问,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给出一个原则,叫“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也就是说,可以温和平静,同时又让人感觉到坚定和坚持。达到这个境界,坚持规则和保留弹性就可以合二为一。这样,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也就没有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了。

  ◆作者:运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库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薛青仙

  ◆审核人:稷山县精神病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永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