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12-06
文/本报记者 王月文 图/本报记者 金玉敏
近年来,河津市城区街道府西社区坚守为民初心,以优化社区服务、密切联系居民为抓手,通过积极推出“府西夜话”、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创新举措,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有声有色地开展“微治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件民生“微实事”,着力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托起社区居民“稳稳的幸福”。
“府西夜话”
议事平台更接“地气”
河津市一小区是府西社区内一个集居住、商用、公寓出租于一体的多功能小区,共有20户居民,无物业管理。今年9月中旬,该小区居民因拖欠半年水费导致小区停水,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为破解这一难题,府西社区依托“府西夜话”议事平台,组织网格员和热心居民逐户抄水表,并请教水厂人员识别读数。经过多次走访与沟通,该小区水费纠纷最终得以解决。此外,该小区还选出楼长,聘请兼职收费员,确保用水管理有序开展。
此次水费纠纷的圆满解决,是府西社区通过“府西夜话”议事平台构建“党员带头、多方联动、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为破解社区“陌邻”隔阂、矛盾频发、关系淡漠等问题,府西社区积极创建“府西夜话”议事平台,通过搭建夜话阵地、畅通“五个渠道”、绘制“三色图谱”、推行“三项机制”等举措,让群众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现场摆问题、议对策、解难事。
据介绍,“府西夜话”议事平台依托党群服务站点,设立集议事厅、老年活动室、红色图书室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室,并成立“红色”议事组,每周组织成员深入小区开展“夜话”活动;通过设立网格微信群、热线电话、二维码扫码等多种渠道,全方位了解居民诉求,排查调解各类矛盾;根据矛盾纠纷的规模大小、难易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划分蓝、黄、红三色等级,组织网格员、“好姐妹”巾帼调解队等夜间入户走访,多方凝聚共识、现场协同解决;设立“监督岗”“回音壁”“评议台”,推行民情监督机制、民情反馈机制和民情评价机制,围绕“夜话”决议进行全程跟踪、协助、督促办理。
据统计,截至目前,“府西夜话”累计开展269期,化解群众烦心事196件。其中包括楼上漏水楼下遭殃、赡养老人、停车难等家庭邻里纠纷70起,公共设施维修、安装充电桩、瓷砖掉落等小区内部问题79起,以及物业纠纷等外部纠纷47起。
“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大多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但如果不及时化解,就会像击溃千里之堤的蚁穴一样,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和社区和谐安定。”河津市城区街道府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薛亚云表示,“‘府西夜话’让我们更加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愿服务
增添群众生活温度
11月28日,在河津市府西社区的爱心驿站内,一场“关爱户外劳动者”及辖区老人爱心义剪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用精湛的手艺和贴心的服务,为社区的老人、环卫工人及户外工作者提供细致的理发、剪发、刮胡子等服务,让冬日的府西社区充满温暖和关怀。
69岁的环卫工人柴运万是此次活动的受益者之一。他负责打扫府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侧的路面卫生,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去理发店。自从得知府西社区爱心驿站定期提供免费义剪服务后,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这里的理发师手艺真好,服务态度也特别好,每次剪完头发,我心里都暖洋洋的。”柴运万满脸笑意地说。
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府西社区的一支专业社工团队,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丁美英介绍,该中心每月的第一个周一都会定期开展爱心义剪活动,至今已累计提供上门服务50余次,服务人数超过3000人。此外,该中心还开展心理咨询、亲子活动等志愿服务,服务人数2000余人。
据悉,近年来,该社区创新性地开启了“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旨在破解社区治理模式单一、吸引力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难题。该社区通过与8家单位签订共建共治协议书,以居民需求、社区资源、服务事项为核心,针对性加强基层治理,共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示范点3个,开展墙面“牛皮廯”清除、拆除违建等环境整治36次;落实安装监控、规划停车位、小区微改造、配置爱心座椅等民生实事50余件。府西社区还发动辖内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推动“新业态网格员”、在职党员融入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并设置暖心驿站、爱心驿站等,配备日常生活常用设施设备,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贴心服务,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温暖。
此外,府西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庭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组建了一支5类23组20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创立“社区工作者+社工+五老”的新型志愿服务模式,相继组织开展了“绿满府西”志愿行、花灯点亮敬老心、爱心义诊等50余项公益活动。特别是由退休老干部、公益讲师等联合开办的“府西学苑”,开设了合唱团、书法等常年培训科目,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省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该社区还定期邀请省市级专家开展亲子悦享时光、家风家训传家宝、一对一亲子沙龙等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专业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有温度。”薛亚云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志愿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更加全面的服务,让‘微实事’汇聚成居民心中的大幸福。”
积分兑换
激发文明实践活力
近日,在府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卖骑手郭晓华凭借自己在社区参与随手拍安全隐患、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累积的30分积分,成功兑换了一提纸巾,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而像郭晓华这样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获得积分并兑换奖品的居民,在府西社区并不少见。
今年9月,府西社区在安康小区和华亭国际小区的党群服务站,成功举办了旧物捐赠换积分活动。活动现场,居民们纷纷带着家中闲置的物品前来捐赠,包括儿童读物、玩具、鞋子等。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地对这些物品进行检查、登记,并根据实际情况换算成相应的积分。随后,这些物品被整齐地摆放在物品存放区的架子上,供有需要的居民挑选。每种物品下方都贴有“明码标分”的标签,确保了兑换过程的公平透明。在一旁的储物柜里,摆放着由社区精心准备的洗衣液、香皂、抽纸等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居民们可以用积分兑换的奖品。华亭国际小区的居民原女士感慨地说:“这件上衣买下来一直没穿过,颜色有点艳,放在家里也是浪费。不如捐出来,让适合穿的人拿走,还能发挥它的价值。而且,通过捐赠我还能获得积分,兑换一些生活用品,真是太划算了!”
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正是府西社区推行“积分兑换”制度、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府西社区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积分兑换”制度,让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建立科学的积分机制,府西社区组织居民参加“小区治理、文明帮创、废旧利用、志愿服务”等评分细则的培训和学习,让居民们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相应积分并计入“个人账户”。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兑换洗衣液、口罩、纸巾等生活用品或享受特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组建了商圈联盟,动员辖区30家商铺成立“爱心商铺联盟”队伍。根据“府西夜话”平台反馈居民需求,爱心商户制定多样积分物品和特定服务,让居民们在享受实惠的同时,也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爱心商户也可根据服务时长、次数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实现社区、商户、居民三者的互惠互利、共治共享。此外,府西社区还定期举办联盟产品展销会,让辖区商户引摊入“集”,引导居民前来“赶集”。
下一步,府西社区将聚焦“大民生”,持续进行“微治理”,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着力打造形态优美、服务完美、关系和美、人文善美、生活甜美的“五美”幸福社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