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1-02
□杨永敏
河津古称龙门,位于龙门山以南,汾河、黄河两条母亲河交汇的金三角,表里山河,物华天宝,人文积厚,名贤辈出,是“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和“鲤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发生地。
史料记载,河津境内曾有四大八景,即:邑中八景、龙门八景、麟岛八景、午芹八景。迄今,有的已被破坏,荡然无存,有的仍然流光溢彩,风韵不减当年。
真武庙麟岛 记者 薛丽娟 摄
邑中八景
“邑中八景”系指河津全市范围内的八个景点,有新八景、旧八景之分。
据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载,旧八景为:云中暮雨、仙掌擎月、汾水秋风、禹门雪浪、疏属晴岚、双峰竞秀、神谷藏春、姑山夕照,此八景最早见于金代文学家段成己的《旧八景诗》。后人在旧八景的基础上,修改充实,继承发展,形成了现如今的新八景:禹门叠浪、汾水澄波、红蓼春妍、午芹秋霁、云中烟寺、峪口清泉、疏属晴岚、平原夕照。
最早撰写新八景诗的是明代隆庆元年(1567)任河津训导的孟养气,其任职后第三年,即明隆庆四年(1570),时任河津知县的张汝乾即创编《河津县志》,于明万历元年(1573)辑成。当时,明代理学家文清公薛瑄(1389~1464)已去世百余年,鉴于薛瑄的巨大影响,新八景增加了文清故里“平原夕照”一景,意在突出河津地灵人杰。不久,新八景即载入《河津县志》,冠以“邑中八景”。其后,明朝山东沾化县任主簿的河津人高汝砺撰写了脍炙人口的八景诗,清光绪己卯年(1879)贡生李庚昌等人联袂撰写的邑中八景诗,使邑中八景焕然生色。
旧八景中的云中暮雨,指龙门山上云中城的傍晚雨天景致。《河津县志》载:“文中子登云中之城,望龙门之关,曰‘壮哉山河之固’。”
仙掌擎月,指禹庙东山麓南亭的月景。南亭山峦陡峭,势如人掌,每逢十五月明之夜,月由东山照于南亭,与峰峦相映成趣,名曰南亭夜月。
汾水秋风、禹门雪浪、疏属晴岚即新八景中的汾水澄波、禹门叠浪、疏属晴岚,后者表述中只改动了个别字词。
双峰竞秀,指西硙口双峰山的景致。薛瑄的诗句“两峰秀出半空里,锦屏屹立当中尊”,就是其生动写照。神谷藏春,指北午芹村之北神峪内的风景。姑山夕照,指神峪之北姑射山的景色。
新八景中的禹门叠浪,系指禹门口黄河咆哮而出时产生的洪涛巨浪。龙门大河悬流,与岩石相激,波涛汹涌,喷雪轰雷,至今仍令游人惊心动魄。
汾水澄波,指清澈的汾河水波。汾水千里东来,绕城南,西注大河,婉转潆洄,曾经洁如素练。
红蓼春妍,指百底汾河滩的春景。百底名红蓼滩,一名射雁滩,唐薛仁贵射雁处也。春来桃杏霏红,川原灿烂,望之若流霞然。昔日的红蓼花虽然断种,但纪念唐将薛仁贵的射雁塔仍然完好无损,当今的汾河滩另是一番春景。
午芹秋霁,系指北午芹一带的秋天景色。东北山麓下,暮秋红叶满川,碧山在望,天气晴霁,爽旷宜人。
云中烟寺,系指龙门山顶云中寺的云霞美景。龙门左扉山顶有寺,寺中有塔,高出云外,晨昏多烟霞,山隐寺出,仰睹如在空中。
峪口清泉,系指瓜峪、遮马峪的筛子崖清泉瀑布,如今依然川流不息。
疏属晴岚,系指汾南吴村一带疏属山的雨后风光。疏属欹枕汾流,山势迤逦而南,每雨霁云收,映日岚光,袭人衣袖。据传,这里曾是隋朝名儒王通(文中子)弹琴的地方。
平原夕照,系指薛瑄故里平原村萃秀峰的夕阳奇景。山势萦回,夕阳反照,烟凝山紫,绿树丹崖,今已归万荣县属。
上述新八景已由官方拍板定案,载于古《河津县志》,统称“邑中八景”,后来凡提及河津八景,均以此为准绳。
龙门八景
龙门亦称禹门口,大禹治水,疏凿之劳于此为大。大自然和人工造化,赋予龙门秀丽的风景群。喷雪轰雷的禹门叠浪,高耸入云的层峦危峰,雄伟壮丽的大禹庙,别具特色的龙门八景,曾经吸引了众多游人,特别是文人墨客,来河津必游龙门,游龙门必吟诗赋。清光绪版《河津县志》选录的吟诵河津风物的诗赋中,吟诵龙门胜景的占到半数以上。
龙门作为一处山水名胜,在汉代就已引起官方和民众的重视。据考,禹庙建于汉代,三国及此后各朝屡有增修。隋唐时期,以禹庙为中心的龙门胜景就已闻名秦晋,明清两代更是誉满神州。历代文人凡到龙门旅游者,都曾挥毫泼墨,而最早浓缩龙门胜景为“龙门八景”者,当推明代理学家薛瑄。薛瑄世居河津平原村,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阁预机务,谥文清。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薛瑄一生留下了许多歌颂河津山水的诗赋游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游龙门记》和《龙门八景诗》。薛瑄提炼的龙门八景为:石栈连云、鸣泉漱玉、南亭夜月、北口秋风、层楼倚汉、飞阁流丹、桃浪三汲、雷声一震,此八景诗刻碑立于大禹庙中。清同治丙寅年(1866)续增两组龙门八景诗(系河津籍贡生柴鸣鹭和柴惟发所作)将薛瑄的龙门八景改为:层楼倚汉、曲栈连云、鸣泉漱玉、飞阁流丹、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帆、春鳞汲浪,与前者相比,后者表述虽不尽一致,但景致内容相同。
层楼倚汉,系指从龙门看河楼景致,在今铁路桥东边的桥墩之上。昔日,看河楼矗立峰巅,高摩苍穹,有吞吐云雷之慨,凭栏俯仰,觉海天一气。
曲栈连云,系指龙门东南山麓栈道景观,原是通往禹庙的唯一栈道,现修为引黄渠。这里曾经石径欹侧,栈道盘空,扪栏而上,水光云气,左顾则下临黄流,目眩神竦,凛不可即。
鸣泉漱玉,系指禹庙后鸽子庵景致。其山后倾洞若覆屋,乳泉滴石上,日夜不绝,声琤琤然,拟援琴而和之。
飞阁流丹,系指看河楼下的亭阁景观。阁倚丹崖,翼然临河空际,风起浪翻,势欲摇动,凭栏槛,拟泛画舫焉。
悬崖挂月,系指禹庙南戏台东边官亭左侧的月夜景色,在今火车道石墩之东。官亭左侧,峰峦高下嵚崎,三五月初上,恍从岩隙窥人,溶然一波,如开晓奁也。此景也叫南亭夜月、仙掌擎月。
空谷惊雷,系指黄河涌出龙门峡谷时的雷鸣般涛声。河冲山断,霹雳声奔走岩谷,听者错愕久之。此景亦称“雷声一震”,与“禹门叠浪”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今仍然为龙门之奇景。
秋水归帆,亦名“北口秋风”,系指秋季舟帆出没于黄河水上的景观。南朝齐诗人谢朓曾赋诗曰“天际识归舟”,好景不必在江南也。
春鳞汲浪,亦名“桃浪三汲”,系指禹门口黄河湍急的三弯处,即今黄河铁路大桥下黄河出口处,也是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地方。每年阳春三月,桃花浪暖,正值鱼龙变化之期,波涛起伏间,跃过龙门者,化而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麟岛八景
九龙庙亦名真武庙、玄武庙,创建于元末明初。清咸丰十一年(1861),崇文社王照离等十四人崇敬吕洞宾,募化捐资建了崇文阁、纯阳洞,纯阳洞当时题名为麟岛,后来九龙山更名为麟岛,亦称卧麟冈。麟岛是誉满三晋的名胜古迹,登麟岛极目远眺,秦晋山河一览无余,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崇文阁石碑刻有“麟岛八景”的题名和“麟岛八景诗”。
与“邑中八景”“龙门八景”相比,“麟岛八景”不是反映其本身特有的景色,而是居高临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八处景观。
西河画舫,指站在麟岛之巅,便可望见黄河水面装饰华丽的游船。
太华晴峰,指晴空万里之际,登麟岛而远望西岳主峰太华山,其壁立千仞之势尽收眼底。
孤云送月,指站在麟岛顶峰,可远望万荣县境内孤山潮云送月之景象。
汾水秋波,指远望汾水波光闪灿,尤其秋高气爽之时,别有情趣。
雁塔凌空,指站立麟岛,远望苍底崖顶的雁塔,仿佛凌空而立,耸入云端。
小桥飞凤,指登临麟岛,远望汾河小桥,人来人往,汾南的凤岭亦翩翩起舞,与鸟雀争相飞渡小桥,其景致栩栩如生。
倚斗金銮,指登临麟岛,背倚北斗,南望山王一带古耿遗迹,耿国金銮宝殿依稀历历在目。
原麟叠翠,指麟岛雄踞青松翠柏之中,游人身临其境,如入仙苑,赏景抒怀,心旷神怡。
其实,麟岛本身景致远比上述八景壮观。麟岛之上还有真武庙、天门栈道、朝天宫等,布局精巧,建造宏伟,殿阁层楼俱依山势而上下,天门金阙随地形以参差,堪称三晋奇观。
午芹八景
午芹八景,即北午芹八景,出自北午芹村侯维翰(字志屏)先生之手,先生还撰写了题解暨八景诗,其景其诗,其言其行,实属难得。
金峰远照:双峰山原名马鞍山,亦名紫金山,峰高耸入云际,登顶可望豫秦。
鸦石奇巍:天涧口之巨石,形势雄壮惊人,石上群栖乌鸦,故名鸦石。
筛崖玉溅:瓜峪筛崖之水,点亮晶如玉,向空飞洒,如抛玉珠。
芹谷神泉:午芹峰左之清流,冬温夏凉,故称神泉。
清流重叠:圣母庙废墟东北有座双层桥,神峪水纵流其下,瓜峪水横流其上。
白羽争滩:每岁仲春时节,柳絮满涧飞舞,大有争滩之慨。
长桥卧波:瓜峪流水,石桥纵贯。
泊岸村船:登午芹峰顶,下视村势,如停岸之巨舟。
北午芹村位于吕梁山南麓午芹峰之下,东依神峪,西傍瓜峪,山清水秀,地灵人杰。邑中旧八景的神谷藏春、姑山夕照,新八景的午芹秋霁、峪口清泉都在北午芹一带。金代文学家段成己、段克己兄弟在北午芹一带隐居十余年,写出不少描写午芹风光的诗篇。北午芹民风淳厚,人知礼让,代出名贤。李志贤先生在艰难困苦中洗碑索迹,东查西访,写就了河津最早的村志手抄本;侯志屏先生怀着满腔热忱,撰写出歌颂家乡山水的午芹八景诗。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无疑给五彩纷呈的河津文苑,增添了一束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给现如今的锦绣河津壮丽画卷之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如今,文明进步,社会变革,生活变化,都让河津的“四大八景”发生了惊天之巨变,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与更新的诗意。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如何变,这些镶嵌在古耿大地的瑰丽自然胜景与经典人文始终光辉灿烂,风光无限。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