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30
金秋十月,正是赏菊佳时。菊花起源于中国,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把菊花用于祭奠的习俗,反而认为菊花自带“仙气”,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因着姿态的芳华与淡雅,菊花自古就是人们生活与休闲的所需之一,不仅种菊、赏菊,还食菊、饮菊,各代文豪笔下更是少不了菊花的踪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有多喜爱菊花,为菊花正名。
古人最初采菊 用来为饭添香
古籍中对菊花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鸿雁来宾,爵(雀)入大水变蛤,鞠有黄华。”
菊字最初写作“鞠”。《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埤雅》释“鞠”:“菊本作鞠,从鞠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唐代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以及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道出的正是菊字的本意。
先秦之时,菊花不是用来看,而是为了吃。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又在《九章》中说“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糗”指干粮,“江离”是香草名,又名“蘼芜”。江离和菊花都是用来为饭添香的。
菊花晚开晚落 花中之最寿
到了汉代,菊花被挖掘出药用价值。曹丕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餐菊”可以“辅体延年”,菊花由此也与重阳节绑定,“以祝彭祖之寿”。
菊花味寒、性甘,其主要功效之一是散风清热。清代的《医级宝鉴》记载:“菊花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而菊花在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养生价值就是抗衰明目,正是俗语所道:“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
菊花晚开晚落,俗称为花中之最寿者,“故其益人如此”,这也使其成为古代文化“诗酒茶”中的主角。
“餐菊”之习,源流不绝。古时还有菊花火锅,如《清稗类钞》所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杂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锅,宜于小酌。”
宋人最懂菊花
魏晋以降,菊花栽培日益普遍,菊花渐从饮馔转至观赏,特别是重阳节赏菊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古人不仅吃菊花、赏菊花,还要戴菊花,唐代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而真正让菊花多姿多彩起来的,当数宋人。一方面菊花突破了节日限制,使宋人在节日外同样能普遍利用和消费菊花;另一方面菊花还突破了阶层限制,进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宋朝栽培菊花的技术不断提高,菊花品种大量增加,菊花日益商品化。诗人杨万里曾花百钱买菊一株:“如今小寓咸阳市,有口何曾问花事。百钱檐上买一株,聊伴诗人发幽意。”到了南宋,名臣王十朋每年十月都要买一株菊花来观赏:“三百青钱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此时一株菊花已经卖至三百钱。
宋人观赏菊花不再受季节限制。《百菊集谱》载:“菊之开也,四季泛而有之……以诸公诗词观之,果见其所谓春菊、夏菊、秋菊、寒菊者也。”
苏轼《菊说帖》载:“近时都下菊品至多,皆智者以他草接成,不复与时节相应。始八月,尽十月,菊不绝于市,亦可怪也。”他谪居海南时,以种菊为乐。菊花在海南迟开,苏轼只好在旧历十一月中来“重阳赏菊”:“吾在海南,艺菊九畹,以十一月望,与客泛菊作重九,书此为记。”
苏东坡吃“菊花苗”解饿
菊花之所以能得到古人的青睐,名列“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之列,除了在瑟瑟秋风中凌霜自行盛开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自带一点“仙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菊花多种药用的同时,还不吝笔墨,写了古书中记载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喝菊花酒能“辟不祥”等神奇之事。
但菊花别有一用,则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那便是“解饿”,这可是经过大文学家苏东坡亲自考证过的。他在《后杞菊赋》中写到,他于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杞菊赋》中看到菊花能吃的字样,一直不信,以为“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不想自己当了十九年的官,因为清廉自持,“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等到出任密州太守的时候,竟然困顿到了想吃顿饱饭都拿不出钱来的地步,于是他拉着好友——密州通判刘廷式沿着古城的城墙根底下挖野菜,在一处废弃的苗圃里找到菊花苗,狼吞虎咽了个精光,然后“扪腹而笑”,方知陆龟蒙之言可信不谬也。
黄色才是正色
宋代花卉谱录修撰风气盛行,菊谱的数量仅次于牡丹谱。学者郭幼为对宋代各类花谱进行了梳理与统计,牡丹谱有21种,菊谱有10种。宋代菊谱现存世4部。
历史上的第一部菊谱是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刘蒙于洛阳写成的《刘氏菊谱》。“今菊品之盛,至于三十余种,可以类聚而记之。”
宋代菊谱中大多是品种谱,以菊花品种为主要对象,并对品种进行排序和品评。在菊花众多品种中,宋人培育出了除黄、白二色以外的花色,有红色、紫色和绿色。如南宋史铸《百菊集谱》,收录菊花163种,共有黄、白、红、紫、绿五种颜色,其中出现了绿菊品种:碧蝉菊、铺茸菊。
宋人菊谱,视黄色为正色,如代表性的名品是“御袍黄”,顾名思义。在刘蒙《菊谱》中,黄色居首位,其次为白色,后依次为紫色、红色等。苏轼与好友朱勃品评菊花,朱勃说:“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此话让苏轼表示叹服。
宋代诗词中,菊花别称很多,均离不开黄色,如黄花、黄菊、黄金、金英、金蕊和黄英等。
古人赏菊 居然赏“菊山”
清末,人们赏菊已经不满足于在家中庭院或是茶馆酒肆,据《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这一时期的富贵人家赏菊得把数百盆菊花堆成菊花山或塔,而“九花”便是指菊花。
这一场面,想想就很震撼。
用菊花祭奠 “舶来”的习俗
可饮、可食、可养生的菊花,在中国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和实用价值。
而祭奠用菊花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其实这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离奇故事。
首先,中国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是在春天,菊花大多开在秋天,时间完全对不上。在没有大棚技术的古代,不可能形成菊花祭祀的传统。中国自古就没有鲜花祭奠的传统,不论是送花圈还是花束,全部是从西方传来的。
1789年,中国菊花第一次在法国马赛真正栽种成功,之后迅速传播到许多欧洲国家。因为它开在秋冬,而且折枝能养20天,正好用于秋日宗教祭祀活动。而1919年11月11日,法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年的纪念活动,要给士兵墓地献花,11月时百花枯落,只有菊花还在开放,因此用菊花献给逝者。此后,经过国际媒体大幅报道,祭祀用菊花就迅速传播到了全世界。可见,祭奠用菊花是一个百分百欧洲传过来的“假传统”。 (《海峡都市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