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26
□韩马明
中国传统文化教导人做君子、做圣贤。《乾·文言》释九五爻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中这段话提出了“大人”的标准,为中国人心中的圣贤立了一道标杆。
《论语·宪问》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把圣贤的形象描画得更具体,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百姓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分为五等。
第一等是圣人。圣本义是聪明的人,聪,是耳朵灵,能听到别人所听不到的;明,是眼睛亮,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引申就是明辨是非、明察秋毫。具体表现就是“修己以安百姓”,完善自己,然后使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安宁。这个圣人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德、有才、有位、有权,四者兼具,才可以大行其道,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比如《论语》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对舜说,舜啊,天象,你一定要亲力亲为,要守中。农业什么时候耕、什么时候播、什么时候耘、什么时候收获,错过时节,就会误农时。古人通过夜观天象,白天测日影,得知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知道节气,从而保证农事。测有方法,冬至,你植的立木不直,影就测不准确,所以要与地面垂直,这就是中。古代掌握天象的人,就是皇,就是帝。如果天下百姓贫困潦倒,你就不能执政了,只有有能力且又为民谋幸福的人,才可居其位。舜亦以此命禹。所以,舜禹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第二等是仁人,或叫贤人。《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仁字从人、从心,由此会意,心中有人之意。心中有人即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说:“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所以说,“富润屋,德润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个有仁的人。总而言之,仁者,即人的性情真,合礼流露,同情心推己及人,表现就是“修己以安人”。完善自己,也让身边的人得到完善,这个仁人、贤人的条件,就是有德、有才,但无位,无位意味着无权,你的德行,便不能推行天下所有的人。我们来看孔子的仁,《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就是仁,心中有别人,对别人关心,爱所有的人。
第三等是君子。本初,意为君之子,孔子把它赋予新的含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君子的胸怀:君子坦荡荡。
君子的形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的人生观: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的世界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的价值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表现就是“修己以敬”,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按司马光的说法,德胜才谓之“君子”,君子要不断努力,完善修养自己。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品德的修养,毫不在乎物质的贫瘠,成为后世君子学习楷模。这就是孔子推崇的君子。
第四等是小人。小人与君子相反,一开始是奴隶和没有地位的人,后来指道德低下的人,当然也指没有成年的人。如,小人比(拉拉扯扯、结党营私、互相勾结)而不周(忠信),小人怀土,小人怀惠。小人的表现,只从个人角度、利益角度出发,就是以利为利。按司马光的说法,才胜德谓之“小人”。《大学·秦誓》曰:“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小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使君子美德不能彰显,才能不得发挥,只会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秦桧是南宋之后的大奸臣,求荣取辱(签订第一个宋金合约,跪拜在金人面前,签字画押),专权擅国,屈杀抗金名领岳飞,后世弃之,铸成跪像铁人,人人唾骂。他卑屈求和于金人,以十二道金字牌召回抗金将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以致秦桧的后人清朝的秦大士在岳飞坟前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一失足成千古恨呐。个人的不检,让后人世代蒙羞受辱。然能说出那样的话,亦是忠贞义士,让人敬仰。然而近代,汪精卫却说:“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可是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从这里就能看出,汪精卫后来为什么能成为汉奸了。这类的小人,不以民族国家大义为重,缺乏对敌的斗争精神,只顾个人权势,即所谓的识时务,这就是怀土怀惠,以利为利,最终祸国殃民,贻害子孙,成为后世的反面教材。
第五等是愚人、庸人。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人,没有才气,却不勤奋,很懒惰,一辈子,碌碌无为,无所事事,随波逐流,草木一秋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生生不息。那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做一个“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人。自律自省,尽职守责,少干坏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事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绝不糊弄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人交往说话算话,恪守诺言,讲信用。传不习乎?不应付糊弄,有道德良知。做一个“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人。行指行事为人,是践行道德本身;文,就是文化。也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即先把人做好,再当知书达理的人。
做好人,自己愉悦,朋友喜欢,家人开心,长辈欣慰,爱人踏实,孩子受教,涵养良好家风,后世子孙受益。如果一失足成千古恨,自己良心过不去,家人牵累,后辈也受莫大负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人一场,走这么一遭,两万多近三万天,不那么轰轰烈烈,至少问心无愧。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