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09
◆芮城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业务院长 侯增勤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当前,社会公众面临生活、工作、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普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影响着个体发展、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升学压力等导致的焦虑情绪、抑郁状态层出不穷,逃学、厌学、辍学问题时有发生,继而出现一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甚至出现自杀、跳楼等,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众的关注。
为促进同学们能早日走出阴霾,回归校园,笔者结合多年开展青少年心理疏导临床经验,总结青少年之所以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家庭沟通环境不畅通。父母只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或者只关心与学习相关的话题,造成孩子的对抗逆反情绪,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心理能量的减弱。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及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能结合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引导、疏通,使得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精神紧绷的状态,一旦遇到小的挫折便产生逃离想法,不能正确面对学校环境。
人际关系减弱。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极大地缓解不良情绪,获得孩子的自我认同。有的孩子不善表达,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同伴及时的心理支持,不能和外界建立链接,从而出现自卑、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
适应环境能力差。在校期间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校园霸凌、老师批评、早恋等情况时,便产生焦虑情绪,从而逃离校园。
挽救父母。有的孩子出现逃学、厌学、辍学等行为,是在有目的的“出现问题”,以便引起父母的注意,促使父母做出改变。有的单亲家庭,孩子担心父母重新组合家庭,失去父母的爱,以及对于未来新家庭的过度担忧,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引起父母的关注,来挽救自己的家庭。
逃避学习和家长的责备。有的孩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加上父母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心理落差巨大,心理压力增强,无法释放内心的纠结和不快,只有通过厌学、逃学、辍学来表达个人内心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青少年做出如下建议:
正确面对与父母的冲突,积极处理好冲突。学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与父母沟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为强大的支持者,当第一次与父母沟通不畅时可以改变沟通的方法,勇敢地再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可能就会改变和接受。
目光放长远,不要想太多,生命是动态的,现在不等于未来。人生是由一个个“点”链接而成的“线”,对于已经过去和还没有到来的人和事,不要过多地去想,徒增烦恼和不快。学会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专注当下,做好当下,愉快和幸福便悄然来到。
不轻易否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会有错,我们要接受它,允许自己是个孩子,不断地修正自己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不成熟,学会放过自己、放下抗拒,利用好身边的资源,重新启动学习机器,让自己慢慢变得好起来。
学会放松。情绪不快乐的时候,可以通过听听音乐、同伴倾诉、自我调整、记日记等方式,让自己静下来,培养自己的爱好,让自己积极起来。
学会建立和同伴的关系。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性格习惯、认知模式、教育理念都不同,在相处过程中要积极适应,不断提升自我认知。
学会处理“亲子关系”。父母是我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物质供给者和精神动力的赐予者。可能由于爱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表达,这样就容易相处和沟通,也能及时化解矛盾和负性情绪。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