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斗”转星移 “拱”筑千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9-24

在讨论中国古建筑时,经常会提到斗拱。其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程做法则例》称为“斗科”,现代仿古建筑则统称为“斗拱”。

广仁王庙正殿斗拱

《梁思成文集二》写到:中国建筑,自有史以前,即以木构架为骨干,墙壁隔肩以维护,不负担屋顶的重量。这种木构架,下有立柱,上有梁檩。在梁檩与立柱之间,有一种过渡部分的许多斗型木块,与肋型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所特有的“斗拱”部分。

在宋代《营造法式》中,“铺作”首先是指由斗、拱、昂等构件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一组斗拱。宋代时,每一组斗拱被称为“一朵”,并根据其位置不同,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平坐铺作、攀间铺作等。这种组合方式不仅增强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铺作”还表示了斗拱的“层数相叠出跳的多寡次序”。一组斗拱的基本构成方式是拱、斗、昂等构件纵横交错层叠相垒。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每向外挑出一拱或一昂称为一跳。例如,四铺作即表示一组斗拱由四层构件相叠而成,并出一跳;五铺作则表示由五层构件相叠,并出两跳,以此类推。这种表示方式清晰地反映了斗拱的复杂程度和承重能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工程做法》问世,斗拱从名称、构造、外观、尺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名称上大多数叫法有别,主要名称亦称呼不同: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改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

了解了这些,那么,小编就来带大家欣赏运城国保的“斗转星移 拱筑千年”。

泉掌关帝庙正殿斗拱

盐湖区·郭村泰山庙大殿

郭村泰山庙位于盐湖区上王乡郭村,亦称东岳庙。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外檐铺作按形制分前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

前檐柱头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栌斗内泥道拱与昂十字相交,拱上以散斗隔承素枋一层,昂头形制近于琴面式,昂下刻假华头子,上置交互斗,斗内令拱与耍头相构,昂后尾制成抄头设散斗托承耍头后尾,后尾制成蝉肚形塌头托接于四椽栿底皮,令拱上置散斗托异形垫板承撩檐槫,四椽栿通至异形垫板内侧不出头,其上置替木托承正心槫。前檐补间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用材及出跳、替木、撩檐槫等形制同前檐,但令拱为异形拱与耍头十字相交,中置齐心斗共同承载异形垫板及撩檐槫,耍头后尾为蚂蚱形耍头。

盐湖区·寨里关帝庙献殿

寨里关帝庙位于盐湖区寨里村,现仅存献殿,为元代建筑。献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

补间铺作采用真昂,里转抄头伸出栌头制成华头子,外檐令拱单向斜抹,前檐大斗为讹角栌斗,其余形制同柱头;昂身里转制成斜向上挑的挑斡,斜向上伸至平槫缝中线,扣压于攀间枋上,再上为大斗,斗内耍头与令拱十字相交,耍头曲线成内幽形,令拱上散斗与齐心斗托承随槫枋、平槫。挑斡下皮抄头内嵌设花牙子板,起支撑、装饰作用。

芮城县·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位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的中龙泉村。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涌出,又称五龙庙。

正殿为唐代建筑,创建于唐大和六年(832年),面宽五间,进深三椽,单檐歇山顶,屋顶坡度平缓,梁架结构简练。柱头仅施阑额,仅设柱头斗拱,无补间斗拱,其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建筑架构技艺和典型风格。

临晋县衙斗拱

临猗县·临晋县衙

临晋县衙位于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西关村。现存有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大堂为元代建筑,二堂、三堂为清代建筑。大堂为县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各一朵,明间补间斗拱出如意形下昂。整个建筑选材自然,朴实无华,粗犷豪放,庄重稳健,雄伟威严,是研究古代衙署文化的重要实例。

新绛县·泉掌关帝庙

泉掌关帝庙位于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现存正殿。正殿建于高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檐下悬“武圣”牌匾,上檐额枋上施五踩双下昂斗拱,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拱。四周檐下施斗拱24攒,下檐斗拱耍头成昂状,三踩单昂计心造。

绛县·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又称泰山庙戏台,位于绛县安峪镇董封村,元代建筑风格。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粗矮,上施圆木大额枋,平梁为月梁式,前后檐下柱头斗拱五踩双昂。里转斗拱出45°斜拱,后檐大斗为梅花形,用翼形令拱。

夏县·大洋泰山庙

大洋泰山庙位于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又名岱山庙。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间出斜拱,各补间设斜拱、瓜子拱与令拱做成异形拱,各四椽袱袱头部做成卷刹。所有建筑构件和建筑风格较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其中斗拱用材略小,与粗犷的梁架形成明显对比,属明代重修时更换物。

“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古建筑斗拱外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复杂且神秘,成为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