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9-21
□杨颖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就看不懂网络用语,也听不懂大家说的一些热门词汇,更不会“好好说话”了。而这样的症状也被一些网友“诊断”为“文字失语症”。
到今天,“文字失语症”不仅影响了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更把还在建构自己语言系统的青少年也拉上了网络用语的跑道。当身边的小学生开口或是落笔便是“水灵灵地”“谁懂啊”“拴Q”等热词,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随着现代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普及,这种提笔忘字、开口忘词,用缩写或谐音字来表达想法,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如何遣词造句的现象,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广泛出现,越来越多人出现了“文字失语”的困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1000多位青年展开调研,数据显示,53.3%的人感觉近几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人感觉自己的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在享受着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渐渐开始对语言的深意、文字的韵味失去了感觉和思考。明明有一大堆想法就在嘴边,但一张口却似乎只有“好”“yyds”“666”等短平快的词语,要问“好在哪里”,便怎么也描述不出来。大脑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网络段子、动态图片,然而在想要描绘眼前看到的美景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很多网络用语直白、简练,能够在只言片语间精准表达人们的某种情绪,通常承载着情绪输出的功能,但用得时间久了,就变得无法正常用长词长句来表达。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变得高度模式化、同质化,“水灵灵地”“泼天富贵”热词频繁出现在那些网络账号中,但却不知所云。这些同质化的语言不仅占据了我们的网络平台,更渗透在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再组织文字逻辑,只需要选取网络语言进行拼凑。这种粗暴的“拿来主义”,会让我们失去对文字的敏感度,无法进行深度、复杂的思考和表达,最后就会陷入“万物皆可绝绝子”的困境。
现在,很多网友已经意识到这个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小困惑”呢?首先,克服“思维惰性”,对网络热词、热梗及爆款文案祛魅,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交流,有意识地减少网络用语的使用,多用完整的句式,将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其次,减少碎片化阅读,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昼夜苦长短,何不秉烛游”“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等表述,和“绝绝子”“爷青结”等相比,岂不是更美、更有画面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