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8-08
记者 张蕊彤
裤子尺码不合适,找个裁缝店改一下;钥匙丢了,楼下小店就能配;自行车爆胎,路边小摊补一补……在日常生活中,“小修小补”提供的服务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一直是群众生活中的刚需。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不仅是城市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一环,也修补着人们对于过往记忆的感知,守护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
服务“触手可及”
8月6日,家住金地花苑小区的王先生打开微信小程序,搜索“小修小补便民地图”,他选中配钥匙一栏,地图上便出现了附近的配钥匙店铺。
地图显示,距离王先生家最近的配钥匙店铺为610米,步行需要9分钟。于是,他跟随导航来到该店铺,将需要配的钥匙交给店主。
王先生表示,通过“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周边的便民服务点一查便知。无论是配钥匙,或是修衣服、管道疏通等,服务应有尽有。
和王先生一样,家住恒大绿洲小区的石女士通过女儿得知该电子便民地图,觉得很新鲜。此前家中有了衣物缝补等需求后,她因为不知道哪里有这种服务,便都通过小区业主群询问。“现在有了电子便民地图,方便多了!”她说。
这张电子便民地图,产生于去年微信和腾讯地图联合发起的“小修小补”引路行动,让“小修小补”以数字地图的形式,被更多人看得见、用得着。用户在腾讯地图App或微信里搜索关键词“小修小补”,可以更轻松找到家门口的各类便民修补小店,点击进入界面还能详细查看营业时间、联系电话等。
“小修小补便民地图”还开放了市民共建入口,居民发现新的门店后,可以通过“新增地点”,将店铺信息上传到电子便民地图。只要通过审核,就能顺利实现入驻,与身边人共建生活圈。
对于每个参与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小”事,但却让很多个“小”点汇集起来,织成一张“小修小补”的大网。
城市“更有温度”
“文师傅,用下打气筒给自行车打个气。”
“师傅,您帮忙看看我的车胎是不是漏了?”
“稍等啊,马上!”
在条山街与解放北路交叉口附近,有一个流动修车摊位。8月5日12时许,文师傅正低头修着一辆自行车,不时有居民推着车过来。
这个流动摊位,文师傅已经开了30多年。
“这处摊位最主要的就是便民。整个这一片儿,就数他家的价格合理、技术过硬,咱们需要这样的服务。”一位顾客说。
“车坏了,大家推着走着或者问问路就找到了,我们几乎都不会变动。”文师傅表示,由于摊位时间长,回头客多,他与妻子早习惯了这种“修修补补”的生活。即便现在生意不好,他也不会转行。等干不了时,就回家乡养老。
另一边,今年26岁的顾客小李来到中心城区嘉泰修鞋店,这是她第一次来修鞋店修鞋。
“平时鞋穿旧了就不穿了,也没想过要修。这次是因为网购的鞋子有些磨脚,所以就想软化一点。”小李说。
“这两年来的年轻人确实要多些。”店主牛强告诉记者,他家店已开了20年,一直是中老年顾客比较多。近几年,来店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因为网购的人多了,没有试过的鞋子很难完全贴合自己。
尽管面临着一些困境,但随着近几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深入推进,我市支持修车、配钥匙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修小补”进社区。“小修小补”逐渐迎来新机遇,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序回归到群众生活。
当然,“小修小补”回归的前提是规范有序。一方面,要基于群众实际需求,为“小修小补”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也要事先做好规范,采取分类管理的精细化举措,让“小修小补”行业有序经营、良性发展。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才能打造更有“烟火气”的便民生活圈,留住更多“小修小补”的老手艺。
修修补补,才是生活的常态。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