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人文经济大有可为

——运城文旅持续“出圈”微观察⑧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7-30

杨 琳

近日,在市体育公园,火爆“出圈”的“粉一啵”城市巡游车于傍晚6时准时和游客见面,顶流盐精灵、运城特色大盘鸡、七彩盐湖等含有我市特色元素的文创产品纷纷亮相。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排起长队,领取打卡册与文创纪念品,并与“粉一啵”城市巡游车合影留念。

普通商品有了文化“附加值”,传统文化有了新创意,折射出我市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人文经济共生,激荡澎湃动力。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社交媒体的渗透,人们去一座城市打卡,已不再满足“到此一游”,更追求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深度体验,分享能够直击心灵的城市爆点。什么最能打动人心?是历史文化,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个性、禀赋所在,也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毋庸讳言,人文经济学就是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的新发展观,通过文旅场景的推陈出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城市从“出圈”变为持续“破圈”。这,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角度”之一。

人文经济的核心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重在增强文化的体验价值和转化能力。立足进一步激活消费需求,必须打造有创新性、有品质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来活跃消费市场,通过搭建人文经济融合共生的“小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滋养的“大需求”。从春节前媲美《千与千寻》的“水上列车”唯美爆火,到“五一”时纵览盐湖美景的006号灯杆浪漫“出圈”;从运城博物馆涵盖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美珍宝圈粉无数,到东湖早市让人大快朵颐的河东美食引来汹涌人潮……将具体的文化场景转化为人文经济落地实践的窗口,让创造城市财富的新经济源泉充分涌流,我市在这方面虽牛刀小试却已斩获颇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肌体”里,人文与经济像是相互缠绕的“双螺旋”,孕育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DNA。壮大运城人文经济,以“人文”兴城可谓正当其时、未来可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