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7-29
记者 冯革才
7月26日,盐湖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和共青团盐湖区委组织暑期返乡大学生,开展了以“弘扬传统文化 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暑期实践研学活动。这是盐湖区扎实落实区校合作工作部署要求,打造“青春兴区”实践品牌,赋能“流量”变“留量”,持续深化区校合作的一项活动。来自中南大学、天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的70余名大学生通过实地研学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为推动家乡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近年来,盐湖区以“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抢抓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键节点,通过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宣传发动、强化服务保障等举措,鼓励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表率”,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首善之区”贡献青春力量。
当天,青年大学生重点参观了河东池盐博物馆、盐池22号堤埝、运城博物馆、解州关帝祖庙等文物景点,探究文物中的运城;在七彩盐湖景区和掐丝珐琅釉画基地,实地观摩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
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里,学生们近距离了解“盬”盐的由来,听池盐故事,看池盐历史,感知盐文化的魅力,让学子们接触和了解家乡盐文化遗产,激发对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盐湖广阔无垠、波光粼粼,仿佛一片银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放眼望去,盐湖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飘逸。在盐湖22号堤埝,大家观看展示台上的盐湖航拍照片,触摸盐池生产的芒硝等化工原料,体悟千百年来河东人民的辛勤劳作,沉浸式体验“水清、堤固、岸绿、鸟翔、景美”的优美画卷,领略现代七彩盐湖焕发的新颜。
走进盐湖区掐丝珐琅釉画传承示范基地,学生们就被非遗传承人执丝为笔、以釉为彩的琳琅满目的作品吸引了眼球,纷纷向朋友圈宣传推介。在工艺师的指导下,大家开始掐丝珐琅的制作,进入异彩纷呈的掐丝珐琅画世界,品味金丝古韵,领略非遗之美。他们的认真与专注,构成了这堂非遗课程的精彩瞬间。从一根根柔软的铜丝到一幅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大学生不仅锻炼了想象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还在创作与思考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制作技艺,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走进运城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每一件有着独特的故事和背景,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刘家宝在分享收获时说,“在互动体验区,我尝试了模拟古代制陶的过程,这种体验使我对古代工艺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感受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既增长了知识,又提升了实践能力,加深了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希望学成归来后,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山西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张韶洋如是说。
活动负责人表示,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研学等活动,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激发家乡发展有我的青春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下一步,盐湖区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实践需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畅通校地合作渠道,提升服务保障质量,打造“青春兴区”社会实践品牌,让广大青年学子能够沉浸式体验盐湖区发展成效,切身感受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争取把“流量”变“留量”,努力为运城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