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护理中的“医网情深”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23

□记者 王露 文图

生了病就去医院,这原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但对一些特殊群体来说,却很艰难,有时甚至要求助120。

2019年,国家卫健委出台文件,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2020年,市中心医院启动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先后注册网约护士100多人,为广大市民提供一键预约、足不出户享受护理上门的服务。

近日,记者跟随市中心医院伤口专科护士张玉伶,近距离了解她的“网约”护理工作。

她们付出的 不只在医院

正常来说,张玉伶18时30分下班,但这个“正常”几乎没有“正常”过。记者见到下班的她时,已经是19时23分,而她正在整理药箱,为上门护理服务作准备。

市中心医院在2020年启动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即可预约上门护理服务。

张玉伶打开她手机上的“惠康护理”App告诉记者,她们可以从这个软件上看到要上门服务的患者信息。

此次服务的对象是脚受伤的王女士,选择的服务是“伤口护理”中的“小换药”。张玉伶说,她会根据服务对象对病情的描述,调整她的药箱物品。

服务当天,张玉伶从医院出发,乘坐医院配备的滴滴出行来到了王女士住处。查看了伤口情况后,张玉伶先为王女士讲解了上门服务的内容;接着,测量体温、血压等基本数据;然后,对伤口进行换药;最后,讲解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张玉玲介绍,这次换药只需要5分钟,但整个护理流程全部做完用了一个半小时。

因为是脚受伤,出门很不方便。王女士听朋友说有医院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手机上下了单。“张护士非常专业,我们添加了微信好友,她还把详细的注意事项都编辑成文字,通过微信发给了我,还嘱咐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她联系。”得到专业的护理后,王女士觉得整个人都舒爽了许多,这已经是她第三次下单。

她们服务的 不只是患者

平台运行以来,张玉伶感慨良多,“以前听过一句话,‘最远的距离,不是隔山望海’,而是患者和医院的距离。”网约护士则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了医护服务的真正意义——不受罪,不被冷落,有尊严,有温暖。

这几年,张玉伶常常在感谢和感动中度过。她护理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服务时,为了让老人放松心情,她在更换尿管的过程中,会和她小声聊天,然后仔细观察老人的皮肤状况,并将需要注意的内容发送给家属。每次服务结束后,老人的家属都把她送到大门口:“要不是你来家里,老人的病情不会控制得这么好。真是太感谢了。”

张玉伶经常上门服务的,还有一位患糖尿病足的老年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足部伤口感染和溃疡,需要定期护理。她每次赶到患者家中,都会一边进行康复护理,一边耐心宽慰患者及其家属,老人的孩子非常感动,经常说:“每次你来,老人的心情都很好,我们全家都很开心。”

护士的移动,解放的不仅是患者,还有患者的亲人、朋友;提供的也不仅是护理,更多的是真诚和热情。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张玉伶和网约护士们每天都在经历,每天都在感受,在与患者点滴的交流中,他们彼此之间多了理解,也多了温情。

张玉伶说,能够为那么多行动不便、卧床在家的患者缓解疼痛,让那么多心情沉重、心烦意乱的家属一展笑颜,她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她们收获的 不只是认可

4年来,“网约护士”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运城市中心医院”预约居家护理服务。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专业无可比拟。”张玉伶告诉记者,目前,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经过医院的专业资格审核后,才能上平台。“所有服务都是在遵循医嘱的基础上进行的,护士在护理之前都会对照医嘱进行评估,这是患者的安全保障。”

医院还会定期组织各相关科室的护士长研讨“互联网+上门护理”业务,通过复盘服务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包括她们上门服务携带的药品、耗材和用具,具体的明细要求也在不断优化。

张玉伶说:“在医院熟悉的空间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伤口,按流程操作。而到了患者家里,家庭环境、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我们面对的,超出了伤口本身。”张玉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为患者多做一点事。“而我们也收获了很多真诚的感谢,让看似简单的护理有了更多的温暖和人情味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