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20
以书会友,润泽身心。近段时间,每到周末,市区河东书房·印象南湖馆总会聚集一群书友。
他们有一项重要的交流,就是活泼又严肃、轻松且认真地共读国学经典《论语》。在茶香与书香氤氲的氛围中,每个书友都沉浸在博大精深的《论语》里,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社会。
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他们再次相聚,分享着《论语》带给他们的正向引导。“感激《论语》,改变你我;向上向善,向好向美。”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也是很多人需要共勉的理念。
坚 持
据本期《论语》大讲堂的领学老师王林格介绍,此次《论语》大讲堂活动从6月8日开始,到6月底进行了4次。其间的每周六,学员们都会从永济、临猗、芮城等不同的地方赶来上课。遥远的路程没能阻挡众人学习的热情,反而让大家的坚持到来显得更加可贵。本期学员涵盖了教师、大学生、退休干部等,虽然身份不同、安排不一,但在周六上午,他们都默契地调整行程,为《论语》学习让步。
不只是在周六的早上准时相聚,周一到周五他们也在线上坚持朗诵打卡。线上朗诵实行小班制,有成人班7个、儿童班18个,每个班还有相应的导读老师带读。团体的氛围点燃了朗读的热情,也让大家有了坚持下去的压力和动力。
线上朗诵每天两场,早上6时到6时20分和晚上9时到9时20分。看似每天只有40分钟的学习时间,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周的学习时间过去后,许多学员已然将《论语》内容熟稔于心,不仅出口成章,更是将其中的哲理运用到生活当中,言谈举止发生了很大改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员刘真说,现在的《论语》学习于她而言,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她迫不及待地汲取着厚重的知识,日复一日地享受着这个过程。
规 矩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亦君子乎?德不孤,必有邻,三人同行必有师……”在《论语》大讲堂正式开课之前,所有学员都伴着《论语歌》,把《论语》一书放在头顶,行“请书礼”。在空灵的歌声中,学员们纷纷摒弃杂念,全身心投入《论语》的学习。
“进行‘请书礼’是想让大家带着一颗恭敬的心去学习,把该放下的都放下,用一种外在的静去带动内心的静。”王林格说。
从“请书礼”开始,整堂《论语》学习过程还有很多的“规矩”要讲。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坐端正,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玩手机;要轻声起立,不要拖拉凳子发出声音;在学习结束后要齐声诵读《感恩词》,感谢此次学习。
王林格说,最初学习时,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些“规矩”,认为它没有必要,是形式主义。可是一节一节上完后,大家就发现,这些不成文的“规矩”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言行,还让学习更有仪式感,也让每个人在生活中更加自律。
传 承
长期学习《论语》不仅带给学员自身很大的改变,更影响了他们身边的人。刘真分享了她一天早上和女儿的对话。
她的女儿当时突然问她:“如果我是风,我能带动什么?”她一时有些茫然,就反问女儿:“你觉得能带动什么?”没想到孩子说:“如果是在牧场上,风会带动小草的生长。”
刘真在那时真正意识到,原来《论语》一直在滋养他们,不仅是家长,孩子也在成长。“论语像是风,在带动我们这些小草不断地生长;我们也像是风,在带动孩子们不断地成长。这不就是一种传承吗?”
现场还有很多父母也感同身受。他们从前常为孩子的教育费神,无论如何耳提面命,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都无法改变。学了《论语》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改变自己,不再刻意地去说教孩子,孩子反而有样学样,潜移默化地变得更好。
王林格告诉记者,搭乘这一趟《论语》的列车,就踏上了一场文化的旅途,走上了一条名为“改变”的大道。坚持下去,守好规矩,每个人都在成长,传承也在进行。这场旅途没有终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阵营。 记 者 景 斌 见习记者 赵泽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